
图片说明:本周,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将在北京召开,中央高层密集式的调研就是为制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资料图片)
从6月27日到7月6日,短短10天,温州制鞋大户康奈集团就分别接待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的三个调研团。
康奈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待如此多高级别的调研团,自企业创办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让他们深受鼓舞。
在近6万家企业陷入停产或倒闭困境的温州,受到鼓舞的显然不止康奈集团。
7月10日,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不仅中央高层领导,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以及浙江省发改委等部门也在最近频频到温州调研,这些调研组基本都是去温州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和困境的。
产业转型突发“感冒高烧”
一年以前,号称中国“打火机大王”的温州日丰集团董事长黄发静也许没有想到,如今他要为自己所在的这个红红火火的行业面临“熄火”而发愁。
在温州,陷入发展低潮的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服装、制鞋、纺织等各个行业中为数众多的企业也出现了病象。而这股厂商停产或倒闭风潮,大有逐渐向民营制造企业高度聚集的长三角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
也有商界人士指出,从中长期来看,近期江浙两省中小制造企业遭遇的生存危机,可能只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一次突发的“感冒高烧”,不会对当地民营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宏观调控到了十字路口
7月4日至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上海进行调研;4日至5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调研;6日至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浙江调研;3日至5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山东调研。短短几天内,4位中央领导在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进行了经济考察和调研。
这是自6月13日中央及省市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之后,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各部门的一次集体大行动。有专家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少有类似的高规格、密集式的集体调研行动,这也说明目前的宏观调控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在这些中央高层领导和部委集体调研的路线图背后,CPI居高不下、出口增速下滑、企业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减少、资本市场低迷的难题如何化解,从紧的宏观政策是进是退?
据悉,本周,关系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将在北京召开。显然,国务院密集式的调研就是为制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届时,这些难题也有望一一得到答复。
出口再度跌至敏感临界点
从中央高层的行程看,这次集体调研的主体无疑是企业。最令调研组关注的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国际形势恶化和宏观政策紧缩,企业究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出口受阻的程度有多大?
“从宏观层面讲,中小企业的大量歇业、停产和倒闭,会带来就业的压力,出现蓝领工人从短缺到过剩的局面。现在,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包括出口退税、汇率、成本上涨等压力已经很大,如果融资再困难,企业大量倒闭的问题就会比较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说:“此次高层集体调研,说明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开始重视。”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从已经出台的一些数据来看,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首当其冲的即是出口。据海关总署统计,6月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贸出口增长17%,自今年2月份之后再度跌至20%这一敏感临界点以下,显示外贸拐点已经显现。这个信号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
货币从紧政策不会大调整
7月5日,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有国家和省、市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金融形势座谈会上表示,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落实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11日也对记者明确表示,下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进行大的调整,更多会采取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的方式,同时,会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不过郑新立同时表示,尽管宏观调控还会继续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讨论认为,利率不要再提高了,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调信贷结构、有保有压的政策。
专家:宏观调控可能放松
上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其中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被看作中国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已经连续7个月小幅回落,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将会继续下行。
这份报告还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
专家认为,宏观调控可能放松。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称,宏观调控不一定会马上放松,因为物价还处于高位,特别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还处于上升趋势,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做大的改变,财政政策会稍微宽松一点。
下半年,宏观调控必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以“控通胀,稳需求,调结构,防风险”为重点,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地把握实施力度、重点和节奏,稳健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不少经济师也认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的方向肯定是放松,但放松的度会有多大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