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时,兴高采烈的学生,比之更加兴高采烈的学生家长,还有“如临大敌”的学校,一切似乎与往年没有两样。然而留意观察,就会发现今年开学前后,与学生、家长、学校等相关的怪现象的报道特别多。现在我们不妨将其细数一番,归置一处,且看看这些“怪现象”背后都隐藏了哪些中国教育问题。

怪现象之一:考进名牌引商机
组团“包机”来开学 新闻回放:今年考取清华大学的32名云南籍学生于8月17日集体飞抵北京,并乘专车赴清华园报到,另有30余名家长和昆明两家媒体的工作人员陪同前往。32名学生受此“礼遇”是因为他们参加了由昆明两家媒体和某民营公司举办的“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活动。尽管事后此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论,但9月3日,21名北大新生仍然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按照原定计划“包机”赴京。 点评分析: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争议不断的清华北大新生“包机”事件最终以主办方的一意孤行告终。其实,除了批评者所指出的“名校崇拜”等问题,也许,如何抵御商业行为步入校园,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最近电视上频频出现的以高考状元为代言人的广告也都可视为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形式。 假使如现在这样,一旦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就可能引来商家青睐,以致获利,任由这种现象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学生苦读的真正意义将会被歪曲,对于这些孩子们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将产生恶劣的影响。

怪现象之二:报到日校园人满为患
家长人数超过学生四倍 新闻回放:8月30、31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迎来了学生开学报到的高潮。5500多名新生报到,却有约2万名家长陪同。为此,学校不得不调集了大量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提供了数千个床位,通宵开放餐厅、剧场,宿管中心通宵值班,同时联系校外的宾馆在校园内设点登记,校园里进进出出的接送大巴,坐满了家长…… 点评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十年寒窗考入理想大学后家长同乐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校园毕竟是清净之地,像浙江大学那般人山人海,嘈杂不堪着实给人印象不好,学校为安置家长还必须在本就焦头烂额之际再挪出时间精力,万一安排不周还不排除意外事故的发生,前段时间就曾爆出过北大清华新生家长露宿校园事件。 另外,往远一点看,相较于开学,我们学生的毕业典礼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中国“考上了大学”的意义远大于“上完了大学”,作为对比,外国的高校“亲友团”现象正好与中国相反,每当举行毕业典礼时,整条街都会张灯结彩,毕业典礼上家长座无虚席,学生们以家长出席自己的毕业典礼为荣。我们总是高喊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可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

怪现象之三:划重点班我行我素
按血型分班荒唐不堪 新闻回放: 镜头一:深圳翠园中学开学后一位教师来信透露,翠园中学初中部的老师们在8月29、30日召开的新学期工作研讨会上被告知,今年新入学的初一新生依旧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而且在重点班中还将进一步细分出“数学特长班”、“英语特长班”、“普通重点班”三个等级。据这位老师介绍,除了凭优异成绩入读重点班的部分学生外,其他学生要想读重点班,得拼钱拼关系。 镜头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分班,采用了依据血型分班的原则。新生报名时,除了要带相应的住房证、户口本外,还要带学生血型的医院证明。校方称,血型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态度也不一样,按照血型分班,将从孩子的性格方面因材施教,更加利于培养和发展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 点评分析:新《义务教育法》首次明文规定禁分重点班就遭遇“顶风作案”,究其原因,可能还在于《义务教育法》有漏洞可钻,该法在制定违规处理的决定上尚显笼统,即使某些单位违反规定,由于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比较含糊,不能及时地给予处罚,以致构不成强大的威慑力。 至于按血型分班则更是对新《义务教育法》的一种故意歪解,按“血型”分班并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其实,按血型分班的所谓因材施教,暴露出的正是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一种偏差。那就是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孩子性格、人格的塑造。众所周知,教育是使一个人形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因素。

怪现象之四:新生入学乱消费
形式千奇百怪 新闻回放: 镜头一: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与广州市消费者之家网在一次联合对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新生因为恋家,不习惯宿舍,竟不惜代价,每周末乘飞机回家一次。 镜头二:暑假过后,长沙佳美洁家政服务公司的大学生客户明显增多,原来,一些大学生在面对脏乱不堪的寝室不愿或者不会亲自动手,转而花钱雇请钟点工解决问题。据称,这种现象在湖南大学生中已经非常普遍。 分析点评:大学生乃“天之骄子”,铺张浪费,胡乱消费的报道已非新鲜事,然而如今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上两个例子绝非个别现象。或许大学生可以辩称,如何花钱乃是个人权力,在当今时代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厚非,但从“社会期待”的角度看,大学生这样的行为确很不应该。因为大学生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中国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性格和能力,将极大地影响我国学术界、企业界、公职人员等的处事风格和能力。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理想、责任和激情的群体,不仅不能越过法律的底线,还应正视社会的合理期待,成为不让公众失望的年轻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