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部落”是这个都市里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的陪读部落里到底有哪些特殊的陪读房客?又有什么样的陪读故事发生?近日,记者走进了陪读部落,直击了陪读房客们的真实生活。
·宁夏街166号的陪读房客·
父亲请假当“家庭主男”
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宁夏街166号是成都典型的陪读部落聚集大院,60多家陪读房客很多有着特殊的经历,这个特殊的陪读部落在演绎着自己的陪读故事。前日晚和昨日,记者再次蹲点该大院,直击了陪读一族在这里演绎的新版“72家房客”。
房客一:最辛劳的陪读父母
这是一对坚持不愿透露姓名的夫妇,他们在郫县上班,孩子今年进入树德中学就读,一家人于是搬到宁夏街166号院子租住。每天早上7时,他们都在孩子上学后出发,开车赶往郫县上班,这比他们以前的上班时间提前了一个半小时。由于夫妇二人经常不能同步,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他们只得又买了一辆汽车。他们说,孩子读书的3年里,汽车将多跑3万公里左右,按照每100公里8升汽油计算,3年估计要多花两万元的油钱。
房客二:最近的陪读家庭
张先生夫妇住在火车北站附近,距离树德中学不是很远,骑自行车也就20多分钟。他们的孩子今年读高二,去年他们便在宁夏街166号租了一套房子,放着家里宽敞、华丽的房子不住,陪着孩子住在这套陈旧的5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他们已经做好了蜗居3年的准备。“我们家虽然距离这里不远,我觉得租房子还是很有必要,每天孩子可以节约一个小时的往返时间,3年的账细算起来还是很庞大。”记者了解到,在该大院中,类似的房客还比较多,他们有原来住在大石西路的、住在东风路的,还有住在成彭立交桥附近的。
房客三:最现实的陪读父亲
黄先生是资阳市某县人,今年租住到宁夏街166号院子。由于没有老人帮忙,孩子读书谁来照顾让夫妇二人很费脑筋。二人商量的结果是,夫妻二人一个在老家上班,另一个来成都陪孩子。黄先生工资比爱人少,他便“先请了半年假”,来照顾孩子。平时两手不沾一点家务的黄先生,现在当起了“家庭主男”。
·陪读部落的陪读故事·
女儿考上名校全家生活改变
陪读人物:除了宁夏街166号,在成都七中、石室中学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陪读家庭。为了探访那些不辞辛苦、陪伴在儿女身旁的陪读父母,13日晚8时刚过,记者敲开了石室中学对面省邮电管理局宿舍一户人家的门,这里,住着从机投镇搬来的龚先生一家。龚先生是公务员,妻子林女士原本在机投镇做小生意,为了陪女儿读书,甘心来到城里当起了全职陪读。他们成绩优秀的女儿初中时被保送到石室联中就读,中考时,又以540多分的高分考入石室高中部,现在刚刚读高三。今年上半年,他们从机投镇搬到石室中学对面的省邮电管理局宿舍租住,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租金每月1000元。
·陪读生活实录·
三换交通工具只为女儿读书
走进这个陪读家庭,不大的客厅里摆着房东留下的旧沙发,穿着球鞋的龚先生看起来有些憔悴。面对记者,他显得比较腼腆。龚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女儿被保送到石室联中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从三环路外骑30~40分钟自行车赶到学校上早自习,而接送女儿的工作也落到了龚先生身上。三年里,为了送女儿上学,家里的交通工具换了3次。担心女儿的爸爸最先是骑自行车把女儿送到二环路边上,再目送着她骑车上学。那时候,从城里到机投镇还在修路,女儿经常推着车在烂路上上上下下,常常是一回到家就已经是灰头土脸,碰到下雨天,女儿就会被淋成落汤鸡。“不仅回家很晚让父母担心,作业也常常做到很晚才完。”龚先生心疼地回忆。随着进城的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实在不行了,就换成了摩托车。不论刮风下雨,经常是瘦小的龚先生载着女儿为赶时间在路上飞奔。到最后,为了孩子安全、准时到学校,一家人终于决定用微薄的积蓄买了一辆奥拓车。
·陪读心灵对白·
陪读是无奈的选择
虽然买了车,女儿仍然有上学迟到的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但没想到不仅遇上修路,那天的交通还特别拥挤,尽管父亲心急火燎地赶路,女儿上学仍然迟到了。女儿的迟到还连累了辛苦送她的父亲:公务员上午上班时间是8时30分,而那天龚先生赶到单位时已经9时多了。从早上6时到9时,为了送女儿上学,龚先生整整折腾了3个多小时。“从那件事情后,我们就决定让女儿在学校附近租房了。”刚开始的时候,夫妻俩并没有想到要陪读,而是选择在学校附近让女儿同人合租了一套房子。不想,梁上君子却趁女儿不在的时候破窗而入,夫妻俩再也不敢让女儿独自住在外面了。今年上半年,一家人选择租住了现在的房子。
龚先生是机投镇的一个公务员,每个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妻子林女士没有工作,她本来务农,土地被征用后,现在靠着每月600元的政府补贴过活,考上名校的女儿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决定陪读后,一家人把机投镇的房子租出去,每月500元租金用来补贴这边的房租。虽然艰苦,但龚先生夫妻却说:“为了女儿,就算卖房子也是值得的。”
·陪读者的希望·
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龚先生的女儿成绩一直很优秀,小升初的时候,她就是以全国奥数三等奖、区三好的成绩被保送到的石室联中。到了高中,更是当地少数几个考上石室中学的学生。林女士是一个严格的妈妈,在交谈时,她不只一次提到,希望女儿能够“青出于蓝”。好在女儿很懂事,夫妻俩只要管好她的生活就行了,“学习上她从来不让我们操心,我们也不太过问。”夫妻俩文化水平不高,仅高中毕业的他们把人生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到了女儿身上。林女士朴实地说出自己对女儿的期望:“我们都是四十几岁的人了,没有读过大学,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能考上好大学,这样我们的任务也算完成了。”爸爸更是道出自己的心声:“一个家只有一个娃娃,现在不把她整好,将来工作找不到,一家人都不好过。”结束采访的时候,林女士动情地对记者说:“其实很多做父母的心情都跟我们一样,都把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只要他们以后过得好,我们吃再大的苦都无所谓……”本报记者张峥
谢家的“孟母三迁”
陪读人物:谢先生和妻子付女士都是硕士学历,城东某外企员工,女儿今年摇号到树德实验中学读初一,一家人便租住在和学校一墙之隔的东马棚街476号。6年前为了女儿读川大附小,谢先生在川大竹林村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房子空着。
·陪读生活实录·
为陪读两次搬家
9月11日晚9时过,为了不打扰孩子学习,对谢先生近两小时的采访是在门卫处进行的。谢先生陪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当时女儿在川大附小上学,他和妻子便商量着在川大竹林村买了一套近100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孩子升入初中了,谢先生一家三口便在树德实验中学附近租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
其实,在孩子开学前,一家人就对孩子上学的行程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孩子从家里去树德中学上学往返还是要花近两小时。后来夫妻俩商量干脆代替孩子“跑路”,就这样,一家人在学校附近找了好几天,选中了东马棚街476号。开学临近时,一家人带了几袋换洗的衣服、床上用品,来到了新家。唯一带来的贵重物品,是女儿的钢琴。
·陪读心灵对白·
陪读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快乐
说到以前的生活,谢先生笑着称简直是“整天和朋友瞎混”。在南门的家时,朋友大多住在附近,下班后,朋友一个电话,他就跑得没了踪影。现在下班后,一家人吃了饭,自己上上网,看看电视,每天的生活十分清闲,到了周末,一家人再回到原来的家里,生活过得十分有规律。
“陪读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快乐”,谢先生告诉记者,作为父亲,他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忙自己孩子的事情。受“孟母三迁”的故事影响,谢先生坚定地说:“以后女儿在哪里读,我们就跟到哪里,反正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现在的精力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希望她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
·陪读者的希望·
三年后可能看见曙光
谢先生说女儿自觉性很强,每天回来练完钢琴后,就开始学习,她的学习几乎不用大人操心。他设想了一下孩子的将来,如果初中抓紧一点,孩子有希望幸运地考上离家近一点的七中或是川大附中,一家人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里住,不用再租房子。
他说,如果孩子能够直升树德中学的高中或者在其他离家比较远的学校,自己将会继续租房子,一直陪读到孩子高考。最后,谢先生十分恳切地对记者说道:“我们这一辈子,就这样差不多了,现在就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
·陪读者说·
●陪读3年,就当是自我调整修养3年。
●我天天跑路,女儿就不再跑路了。
●打铃了,出门都来得及。
●你我这一代,就是为娃娃的一代,娃娃比什么都重要。
●忙什么也没有忙娃娃的事重要。
●她以后在哪里读书,我就在哪里租房。
●作为一个男人来说,看得实在一点,这辈子就是为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前几“子”都安顿了,现在就是最后一个“子”了。
陪读现象引来热议
在对陪读的看法中,专家、教育工作者反对的居多。家长中赞成、观望、持顺其自然的观点者居多,张先生等家长认为陪读能够监督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部分家长表示,如果需要,自己也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