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裡有這麼一句話:“城裡的人都想衝到城外,而城外的人卻想衝進城內。”20世紀末也出現了這樣一幅錯綜迷離的圖畫:處於資本主義困境中的勞動者總想衝出“城”外,尋找新的世界;而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人卻想衝進“城”裡,把資本主義視為夢中的天堂。結果“城”裡的人還沒有衝出來,而“城”外的人已經深深陷入護城河中去了。這就是上個世紀最大的悲劇: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經歷了五個社會形態,20世紀留給這個社會最具震撼力的就是社會主義的出現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
20世紀初,列寧提出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的論斷。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把資本主義的圍城轟開了一個無法彌和的創口時,世界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更堅定了人們對於資本主義不久將被無產階級革命風暴所掀翻的信念。
30年代的經濟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讓資本主義朽態盡顯,與此同時,東歐和亞洲一繫列國家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世界各地民族民主獨立解放鬥爭不斷掀起了高潮。資本主義體繫陷於風雨飄搖之中。
可是,過去一百年內的兩次變革使得“垂死的”資本主義獲得了第二次生命。羅斯福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提供了國家干預經濟的運行模式,由一般壟斷轉變為國家壟斷,世界資本主義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二戰後新的科技革命更使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相對穩定的大發展,並顯示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而與此相對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錯誤,現代修正主義思潮泛濫,修正主義者與內部-切反社會主義的勢力相互勾結,加上外部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加強,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一步步在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復闢。尤其是蘇聯一夜之間的土崩瓦解格外震撼人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頃刻跌入低谷。一時間,社會主義失敗論塵囂日上。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進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繫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資本主義與以往各種社會形態一樣,是一種對抗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它不同於以往社會形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於它必須對它的生產工具、生產關繫和全部社會關繫不斷地進行變革,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但這些變革或自我調節,隻能在私有制容許的範圍內來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繫之間的不平衡和不適應。隻要這些調節還是在私有制的框架內采取的,那就必定有個限度,效率也會逐漸減弱,而且終究會發展到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框架內所無法消解的地步。
隨著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化,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生產力無限制發展”和“有限市場”之間的矛盾在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中表現得日益尖銳。而掩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之後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積累規律仍一如既往在一極表現為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則表現為貧困的積累。同時當代資本主義大國憑借其優勢地位向第三世界轉嫁社會矛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加劇了南北矛盾,妨礙了世界經濟的全面發展。
因此,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當代資本主義注入了依然強大的生命力的同時,也在從根本上破壞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繫存在的基礎。
資本主義的掠奪性、虛偽性和腐朽性是無可改變的,隨著生產力、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正在為過渡到社會主義準備著新的社會因素。
資本主義的圍城終將倒塌。但隻要資本主義還沒有發揮完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還沒有用盡其應對矛盾、緩解危機的能力,那麼,資本主義就還將同社會主義在同一個地球上共存與鬥爭下去。 (黃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