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2月21日消息:數學機械化是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的主要成就。完全由中國人開創的這一領域目前進展如何?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繫統科學院獲悉,在吳文俊的指導下,我國數學機械化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繫列新進展,使我國繼續挺立於數學機械化這一領域的國際前沿。
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吳文俊院士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算法化傳統,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這一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產生了巨大影響。據悉,數學機械化研究目前已成為歐洲國家和美國積極研究的前沿領域。
雖然年逾八旬,但吳文俊至今仍活躍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他的指導下,從1998年起,中科院數學與繫統科學院數學機械化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基礎規劃項目“數學機械化與自動推理平臺”首席科學家高小山率領項目組,開始在微分幾何等新領域發展數學機械化,並力爭解決信息處理、計算機圖形與視覺、數控技術中的關鍵理論問題,建立自動推理平臺。
經過兩年努力,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不等式機器證明方面形成的軟件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先進性;在圖像壓縮上,建成了一個性能優良的壓縮與復現繫統,壓縮比高達240倍;獨立建立了中國拼圖算法,用於圖像的隱藏和偽裝等。
短短2年裡,科學家們出版了6本論著,發表了269篇論文,獲得5項專利。我國科學家的研究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法國科學院的Bronstein 教授主動要求進行合作研究,高小山開發的幾何專家繫統為歐美10多個國家的科研人員索取使用,由於工作突出,高小山於1999年獲 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第四屆亞洲計算機數學技術大會最佳論文獎。李洪波研究員的工作則被美、英、德等國的研究人員應用於機器人、計算機視覺等高科技領域。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