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即將在京召開。屆時,今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問題,還將是諸多議題中最受關注的焦點。那麼有哪些因素影響今年的經濟增長率?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策因素。總體上看,政策支持力度將大體保持上年水平。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經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相應的政策取向上仍將繼續堅持以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為主要內容的擴張政策,保持政策的穩定連續性。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盡管今年仍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政策的刺激力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持續加大。從具體政策方面看,由於存在著騙稅因素,受海關實際征收出口關稅總量的限制,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的空間不大,相反,按照加入WTO的要求,存在著進一步降低關稅的可能;消費方面,有利因素是政府將進一步適度提高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由於這部分居民的消費傾向較高,其增加的購買力有相當部分將轉化現實的消費。延長節假日、征收利息稅、實行儲蓄實名制等促進消費增長的政策措施仍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效應將會有所減弱;投資方面,自1998年以來,政府已增發36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加大投資力度,這對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和促進近幾年經濟的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盡管目前國債規模還處於國際通用的警戒範圍內,還存在一定的發債空間,但國債最終是要償還的,今天的債就是明天的稅,國債的發行規模必須考慮企業及居民的承受能力,考慮其對市場物價的影響,不可能無期限地增加,估計今年的國債投資規模將大體保持上年水平。停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稅、實行技改投資財政貼息等政策估計仍將堅持。
二是國際因素。國際經濟增長及貿易的增速將趨於減緩。去年國際經濟的強勁復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當年外貿依存度超過40%。但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世界經濟開始出現了增速放慢的跡像,對今年世界經濟走勢的預測,盡管主要國際組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普遍認為將比去年有所減慢。其中IMF預測將從2000年的4.7%回落到4.2%,世界銀行預測將從4.1%回落到3.4%,從目前情況看,由於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美國經濟走勢比原先預料的要差一些,估計世界經濟增速的回落幅度還會大一些。這將影響我國出口以及工業生產等的增長,從目前情況看,今年出口增幅出現較大回落將不可避免,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力將趨於減弱。
外資流入可能將有較多的增加。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遏止了前幾年持續滑坡的不利局面,出現了小幅增長。特別是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合同利用外資大幅度增長,增幅分別超過三成和五成,預示著外資對2001年我國經濟特別是投資的促進作用將有所增強。
三是信心因素。反映經濟運行的一些先行指標仍保持良好狀態。
微觀主體生產、投資、消費的信心仍然較強。企業景氣調查資料表明,2000年,國有企業的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的信心不斷增強,企業家信心指數在一季度跨入景氣區間後,呈平穩上升態勢,四個季度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06.5、109.6、113.9、114.9,分別比1999年同期提高14.2、21.3、23.7、17.2點。其中,國有大型企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上揚幅度最大,遠高於中、小型國有企業。同時2000年國有企業景氣指數連續4個季度的創下近年來的最高水平,分別為110.2、115.6、118.5、121.1,比上年分別提高3.7、8.1、13.2、9.8點。顯示了國有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狀況趨勢良好。
此外,企業設備景氣指數、產品訂貨景氣指數和勞動力需求景氣指數也明顯上揚。這表明整體企業生產經營狀態和企業家信心正在繼續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受原材料、能源等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工業企業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購進價格景氣指數和成本景氣指數有所下降,資金緊張狀態未見明顯改觀。
四是國內需求因素。西部地區開發將進入加速實施階段,包括“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進藏鐵路等一些重點交通、能源和水利建設項目將進入緊張施工階段。西部地區經濟的啟動,將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為全國整體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民間投資有所啟動,但微觀主體活力不足狀態仍較突出。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7.5%,2000年上半年增長7.9%,預計全年將在10%左右。民間投資增長的提速,表明微觀主體的活力和投資積極性在增強,前幾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國債投資帶動的單一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是一個重要的積極信號。但從總體上看,微觀主體的活力仍然不足。
隨著再次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加大消費信貸支持力度以及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繫等措施的出臺,今年城鎮居民消費總體仍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勢頭。但農民負擔較重、購買力不足、農村市場啟動乏力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去年受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以及主要農產品降價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收入增長低緩,估計在2%左右,大大低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與此同時,農民消費呈現出一種被動增長特征,在遠未得到滿足的喫穿用等基本生活需求低緩增長甚至下降的同時,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卻因價格的大幅度上揚呈現增長明顯加快的態勢。諸多因素仍然制約著今年農民消費和農村市場。
五是調控因素。去年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市場物價和利率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支持經濟增長的一些重要指標,如能源、原材料、資金等的供應情況良好,電力、運輸等的增長情況及與經濟增長的匹配程度均明顯好於前幾年水平,實際經濟增長率仍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為今年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提供了回旋的空間。此外,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供求環境的深刻變革,政府宏觀調控的經驗更加豐富,調控手段更加靈活多樣。
六是增長質量因素。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了從單一的以追求速度為主轉到追求在改善結構、提高效益基礎上的增長,即追求有效益的增長。對某些技術水平低、市場嚴重供過於求的行業和產品仍要實行總量控制,堅決關閉和淘汰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五小企業”,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今年經濟增長速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還要警惕今年企業效益可能出現滑坡。2000年企業效益明顯轉好,固然有經濟增長加快、需求回升以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企業強化管理等因素的作用,但外在因素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價格上漲使相關行業、企業受益非淺。油價上漲使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倍多,占全部工業新增利潤的四成以上,而這90%以上來源於價格上漲。此外,鋼材、有色金屬、化學纖維以及部分有機化工產品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總體匡算,價格變動影響約占全部利潤增加額的40%左右,如果再考慮降息、債轉股、提高出口退稅率、核銷獃壞帳以及企業三年脫困目標考核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外在因素的影響還要高。
七是基數因素。去年經濟的回升、效益的好轉都是建立的基礎上,帶有很大的恢復性。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1999年正處於我國改革以來第4個周期的谷底,經濟增長速度是整個90年代最低的。而今年的各項指標將建立在去年初步回升的基礎上,對比基數相應有所提高,制定今年經濟增長率目標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通過對上述7個方面因素的綜合分析,結合模型的測算,預計今年我國經濟總體上仍將處於去年以來的增長平臺上,增長速度估計處於7.2-7.8%的增長區間,低於7%和高於8%的概率較小。 (中國經濟時報 吳堅忠 井自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