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2月23日消息:繼韓寒的《三重門》在中學生群體和社會上引起議論紛紛之後,最近一本叫做《本領恐慌》的書又引起了中學生們和各大媒體的關注。因為作者王小平也是一個退學的“中學生”,而且寫的內容又是向傳統教育體制提出挑戰。
5年前,王小平在石家莊市27中學讀得好好的她–––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第一名,還是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突然要求退學,自己鑽研起了“大成教育”。兩年後,17歲的她登上全國教育學術研討會的講壇,面對專家作學術報告;又過了一年,18歲的她在高校辦起了教育繫列講座,在報上開設專欄;第三年,19歲的她與人合著、出版了《大成奧秘–––超越美國成功學》一書;去年,20歲的她又以一部30萬字的學理性很強的專著《本領恐慌》在社會上、教育界激起了浪花。
據悉,書名“本領恐慌”四字來自毛澤東。毛澤東在1939年時說:“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王小平認為:在新世紀裡,關注本領恐慌,是時代的最強音!她要用這本書給所有的人以提醒!同時告訴人們,如何提高10大能力;如何使“軟本領”、“硬本領”協同發展;如何使“將本領”、“兵本領”集於一身,以至大成!為此,她在這幾年中讀了許多書,寫了上百萬字的“筆記”。
與此同時,真有一些中學生在韓寒和王小平的“影響”下,擺開了放棄一切學科,隻顧埋頭寫作的架勢,或個人猛寫,或“集體創作”,更有個別中學生說出“可以不在校學習,照樣發展自己”的話。日前,編者專門就王小平和她的《本領恐慌》一書,邀請了幾位中學生來座談,聽聽他們對這一“發展自己”觀念是怎麼看的。下面就選擇其中幾位中學生的發言,以饗讀者。
每個人都可以走適合自己的路
東東(上外附中學生)說:王小平這個人很有意思。她不像韓寒,她學習成績很好,主動退學搞研究,是進行一種自我設計,希望成功,我很佩服她的勇氣和纔干。
《本領恐慌》這本書我還沒有細讀,但感覺上與其說是談教育,還不如說是一本類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導書。她在書裡教你的是如何處世,如何處理人際關繫等等。當然,還是蠻有價值的。在中學生中,很多人認為:從卡耐基的書和《讀者》雜志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比中學課堂上學到的要多。
有人說,王小平是“應試教育的叛逆者”。對此,我不完全贊同,因為她在讀書時也是一個“會考試的好學生”。有人以王小平與韓寒來作榜樣“說事”,作為可以不好好學習的托辭,理直氣壯地說成是“發展自己”,那更不足道。就王小平個人而言,她現在也許可以說是成功了,包括上海的韓寒和滿舟(僅就他們的目的、愛好來說)。但每個人的學習經歷、學習環境是千差萬別的,作為一個個人,可以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人不適合按部就班地學習。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的。像王小平、韓寒一樣,退學搞研究、寫作,不是人人行的。據我所知,在中學生中,對目前的教育現狀,不少人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示保留,想學王小平、韓寒的人亦不少,這裡我想奉勸他們:千萬別盲目學樣!你有這本領嗎?想擁有本領,戰勝恐慌,首先得克服想輕易成功的浮躁。
話又說回來,王小平現在做的事,在美國的中學生看來,是司空見慣的:做論文、查資料、泡大學圖書館、讀大量的課外書,寫論文還附上詳細的注釋和索引,但他們不需要退學,因為學校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寬松的發展環境。至於說“本領恐慌”,我認為首先要擁有“本領”,即不斷地學習;其次是戰勝“恐慌”,“養吾浩然之氣”。還有對一個人來說,成功的概念是寬泛的、多元的。王小平在《本領恐慌》中僅把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當作成功的榜樣,我認為對中學生而言,太狹窄了,這本身就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觀,即成功是少數人的事。
中學生,還是先打好學科基礎
曉霖(進纔中學學生)說:王小平僅是一個個案。她為自己“減負”–––退學從事研究,是選擇了一條成功之路。她的這一勇氣的確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許多中學生之所以佩服她、喜歡她(像當初佩服、喜歡韓寒一樣),隻是因為希望能像她一樣,不必再在“數理化”的汪洋大海中“掙扎”,則令人擔憂。在我周圍就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被王小平的“成功”搞得心裡癢癢的,坐在課本前心神再也定不下來了,寒假裡一氣寫了好幾篇小說,但沒有一篇自己滿意的,甚至一個同學在電話中對我說:“王小平、韓寒把我害苦了。”
殊不知,王小平和韓寒的成功,主要在於他們的選擇和他們對於自己的認識。我贊成東東同學的說法:每個人都可以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我也欣喜於王小平這樣成績優異的退學學生出成果。但是,讓大多數中學生退學去搞研究和寫作,那就可笑了。21世紀需要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纔,現在的學校教育盡管有種種不完美的地方,但畢竟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與總結,總體上還是應該肯定的。不錯,我們反對“題海”式的“應試教育”,但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吧?我們不能說王小平不成功,當然確也有人說《本領恐慌》這本書毫無價值。但我認為,中學生朋友根本不必為王小平的“本領”而“恐慌”,她把時間花在搞研究、辦講座、寫專欄和出書上,結果她成功了。我們若把時間花在學習上,結果考上了大學,從而再可以進一步深造,也是成功的。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僅需要研究“成功學”的,寫小說的,更需要搞科技、搞金融的人纔。不是連王小平自己也不否認以後或許會重返校園嗎?中學階段學的科目都是基礎課程,過早地偏科,即使當了研究者、作家,其後勁也不會足的。所以,為了明天,中學生朋友們,還是安下心來,打好學習的基礎吧!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
周韻(晉元高級中學學生)說:《本領恐慌》我還沒有看過,但對王小平這個人和她的這本書,我已從媒體的報道中大體上了解了。我認為:從韓寒退學寫小說到王小平退學搞研究,有一個共同點,即學校的課堂教育不能令他們滿足。用王小平的話說,學校學習是教完–––背完–––考完–––忘完。盡管這話有些偏激,但在中學生中是有知音的,這也是目前基礎教育中的缺陷和不足。
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會研究會創造,還是讓他天天在一尺見方的書桌上苦算?我從《中國青年報》上曾看到一則消息,有一個中學的數學尖子,他惟一的“缺點”就是不耐煩繁瑣的計算。他解題思路又快又好,但總栽在小的、瑣細的計算上。果然在高考中,他就因計算出錯而未被大學錄取。一氣之下,他到美國上大學去了。就是這個數學奇纔,在大學的課堂上把美國教授問得張口結舌,教授竟一點不生氣,相反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學生而贊嘆不已!這是多麼大的差別?!
記得,德國作家赫塞說過:“真正的教育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就像任何追求完美的努力,其本身就是目的 受教育的目的乃是開闊心胸,增強能力,使我們的生活更充實、更愉快。因此,真正的教育就像真正的體育一樣,同時給我們滿足與激勵,永遠更上一層樓 ”但是,我們的老師、家長及整個社會,都為教育設置了一個重要的目標:要把學生培養成成功的人–––即考上大學,成名成家,擁有財富。這對學生來說,多難?多累?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社會不再追捧所謂的應試應考小天纔,不再有什麼成功學,不再有“沒出息”之類的指責,那麼也許就不會出現像王小平和韓寒這樣的人了。
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社會對教育的強烈呼聲。許多年過去了,情況怎樣?王小平的出現,給我們啟示。看來最值得我們反思的還是教育本身–––我們需要一場新的“學習革命”。
王小平就是王小平
王一了(建青中學學生):王小平退學搞研究寫書,這是她的個人行為,既不值得反對,也不值得贊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與教育體制、與文學、與教育學都扯不上什麼關繫。王小平就是王小平,我們不必因此而改變我們的教育制度。教育隻能面向大多數的一般人。人纔都是自然成長的,就像愛因斯坦一定會成為愛因斯坦一樣。愛因斯坦是自然成長的,而非當學生時就被刻意培養成天纔的。
腦袋要長在自己肩上
李雪梅(豐華中學學生)說:我很欣賞王小平“做一個腦袋長在自己肩上的人”的說法。我想,眼下相當部分中學生缺的就是這個,所以學不活,學不出成果。而這正是王小平成功的關鍵。她希望有一片天地作為自己的理論試驗園,並為此而退學,這是需要勇氣的。當然她已具備了發揮這一“勇氣”的本領前提。
我為王小平著急
張帆(位育中學學生)說:王小平的成功應該說是她長期刻苦努力的結果。但現在媒體上都稱她為“天纔少女”,這評價多少有點誇張。世上從來就沒有天纔。隻有個性不同、機遇不同的多姿多彩的人纔。媒體如此“炒作”,對王小平的發展不利。而年輕的王小平如果頭腦隨之發昏,那麼一個人纔就有被捧殺的危險。我為王小平著急,並呼吁真正愛護王小平的人,讓她自然地健康地成長。這將讓她本人及更多人受益。 (解放日報 編輯 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