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2月28日報道:為推動史料文獻公共財觀念,妥善保存歷史文獻,臺“行政院新聞局長”蘇正平日前批示,將去年底纔完成民營化的臺灣新生報與臺灣新聞報兩報所持有關於臺灣早期報紙與二次戰爭前後臺灣政經發展的重要史料文獻送交“國史”館保管,未來“國史”館將無償供民眾查閱。
“新聞局”表示,已正式將此案報請“行政院”同意,經院批可後,即可進行相關作業。
原臺灣新生報業股份有限公司下設臺灣新生報與臺灣新聞報兩報,臺灣新生報的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報」。
臺“新聞局”指出,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為箝制言論,將當時在臺灣發行的日本人報紙與臺灣人報紙合並為「臺灣新報」,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接收此報,更名為「臺灣新生報」,是戰後臺灣第一份官方報紙,一九六一年,新生報另於高雄市成立「臺灣新聞報」。
目前兩報所保存的史料,除兩報本身在臺灣早年報紙的發展史外,更記錄著戰爭前後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變遷,非常豐富與珍貴。
新聞局說,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兩報順利完成民營化,分別將兩報無形資產(主要為商標及客戶名單)標售予新業主,員工年資結算等權益則由政府全權負責。
去年底,蘇正平與新生報業股份有限公司清算小組召集人吳樹民曾就兩報所擁有的歷史文獻資料如何妥善保存交換意見,吳樹民並曾請“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到新生報了解相關史料,發現史料的豐富與珍貴,初步達成交“國史”館保存的共識。
在此同時,臺“新聞局”表示,高雄市政府認為,設址於高雄市五十年的臺灣新聞報的相片記錄著高雄市都市的變遷與發展,因此向“新聞局”表達願出面保管的意願。
經多次協商,日前清算小組會議認為這些史料是「公共財」,決議將史料轉贈“國史”館,新聞局表示,未來“國史”館將進行完備的史料保存作業,並予以數字化處理,依相關規定無償提供民眾查閱使用;此外,清算小組並與兩報社新業主達成協議,新業主基於報業運作的需要,也可於特定期限內無償使用相關資料。 (選稿 趙師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