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廣州軍區裝備部某彈藥修配站站長唐東成  唐東成精心研究拆彈技術 |
羊城晚報3月3日報道:彈藥維修、銷毀,人類的一大難題,世界公認最危險的職業。唐東成,廣州軍區某彈藥修配站站長兼高級工程師,在這一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16年“戰場”的生死較量鑄造了他人生的輝煌:他帶領全站人員修理各種彈藥100多萬發,銷毀3萬餘噸,處理重大險情16起;他已成為全軍從事專業時間最長、修配銷毀彈藥量最大、科研成果最多的“處廢專家”,榮立5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被廣州軍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中央軍委張萬年副主席先後4次批示,稱他是全軍彈藥技術保障戰線的一面旗幟,全軍“拆彈大王”。
16年生死較量 8次死裡逃生
又是一起爆炸事故。1997年12月,剛配發部隊不久的迫擊炮鋼珠榴彈引信在裝卸時接連發生爆炸。唐東成被接到廣州軍區首長辦公室,當面領受任務:將部隊近10萬發炮彈的引信全部拆下來。
唐東成仔細觀察炮彈的內部結構,到現場反復分析炮彈爆炸的原因,經過數十次破壞性試驗,終於研制出了一套引信分解專用工具。在現場,他又親自將173發處於待發狀態的引信一個個地分解,把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給其他技術人員。
酷暑夏日,他們穿著褲衩,在密不透風,40多攝氏度高溫的工作間作業,一天要干十多個小時,一連奮戰了4個多月。五下海南,四進廣西,三下廣東,帶領大家安全更換引信9萬多發,為國家節約6700萬元,挽回損失2億多元。
唐東成一年365天,幾乎每天都與死神同行。1999年7月12日,唐東成接上級命令,在廣東樂昌集中銷毀大批量引信,集中銷毀最怕踫到的就是啞炮。唐東成咬牙點響了第一炮。“轟、轟、轟 ”山坳裡霎時濃煙彌漫。細心的老唐一數:“怎麼隻有9響?”20分鐘過去了,期待的爆炸聲仍然沒響。啞炮!唐東成心裡一緊,決定一人前去探險。唐東成在滿是泥漿的山地上匍匐前進。他每前進一步,戰友們就多了一份緊張,心中默默念道:“千萬別炸,千萬別炸 ”“轟”的一聲,正當他靠近炸點四五米處,炸彈突然響了,一股巨大的氣浪把他衝出好幾米遠,頓時失去了知覺
像這樣驚心動魄的時刻,究竟經歷了多少次,連唐東成自己也記不清了。熟悉他的人都說:唐東成已是“死”過8次的人了。
1997年春節,人們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湖南衡陽市湘江邊的一聲巨響,一下炸掉了人們臉上的笑容。那天上午,衡陽市幾名群眾在湘江邊取沙石,不料挖出了130多枚炸彈,其中一枚炸彈當場爆炸,炸死一名民工。唐東成帶著幾名工程師趕到衡陽。眼前的情景讓他倒抽了一口涼氣:130多發炮彈橫七豎八地堆在沙灘上,炮彈口徑大小不一,品種不同,這些炮彈的當量加起來等於幾十噸TNT,一旦爆炸周圍1000米以內建築都將夷為平地,就如一顆小型的原子彈。這是侵華日軍投下的各類航空炸彈和炮彈,按照規定這類炸彈就地引爆。但四周全是居民區隻能城外銷毀。憑著多年與炸彈打交道的經驗,他知道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悄悄給妻子和父母寫了份遺書。
為了避免傷亡,他下達命令,7枚引信已經脫落的炮彈誰都不能動。等大家裝好了,他纔一個人把7枚最危險的炮彈一個個抱到裝滿河沙的卡車上倒立固定起來,自己就蹲在它們旁邊。
深夜12時。出發!為保證萬無一失,炮彈確定在離城外20多公裡的一個干枯的大水庫裡銷毀。唐東成一人扶著七枚炸彈走在最後。隨著“轟”的一聲沉悶的巨響,水庫中央升起幾十米高的蘑菇雲。百萬市民堆積心頭的大患消除了!人們一陣歡呼!身心極度疲累的唐東成卻一下子昏倒在泥地上
18項科研成果 6次捧回大獎
彈藥維修、銷毀,是世界各國都頭疼的事,各項科研也剛剛起步。唐東成和他的戰友們把目光都始終投向戰場。
80年代初,戰場火炮炮彈發射退膛時,氣體燒傷射手的事件引起了唐東成的重視。為了攻克難關,唐東成利用業餘時間先後攻讀了高能物理、電子學、力學、材料學、高等數學等12門相關學科,用一年時間跑遍了十多家兵工廠,把30多種型號的炮彈裡外摸了個透。經過五年的研究探索,終於研制出了“83型黃銅藥筒超聲波探傷儀”,被專家譽為“炮彈CT”,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接著,他又成功地推出了“SG-85彈藥修理機”,對腐蝕生鏽的炮彈有“機”到“病”除的效能,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手榴彈處廢是第一難。資料表明,每年因為處理手榴彈引起的事故占彈藥處廢事故總和的20%。唐東成決心攻克這一難題,沒有圖紙,沒有樣機,沒有資料,一切從零開始。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一種完全可以替代手工作業的全自動手榴彈撥彈機問世。經過檢測,這種機器比手工操作提高效能45倍以上,而且徹底避免了因意外爆炸而導致的危險,被譽為“彈處廢行業走向機械化、自動化的一個標志”,被評為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唐東成每看到一個因彈藥而受傷的人,心裡都十分難過。一次,一個纔8歲的小男孩,因玩一枚高機子彈彈頭,不慎走火,把手指炸斷了。看著小孩血淋淋的手,唐東成心裡一陣絞痛。他茶不思飯不 ,妻子端上一盤他最喜歡喫的水煮芋頭,他拿起一枚,兩指一夾,又軟又滑的芋頭脫皮而出。喫著喫著,突然眼前一亮,彈殼堅硬,但火藥很軟滑,何不用這一原理把火藥擠出來,想到這,他立刻放下飯碗,開始設計。不久一臺高機彈丸被夾分離裝置誕生了。經過這種設備分解的高機子彈,不僅可以回收彈體上的銅獲得經濟效益,還有利於環保。
隨後,他一連推出了銷毀彈藥的彈藥巡回修理機具繫列。
1998年,全軍《報廢彈藥處理技術規程》研討會上,唐東成成為一個焦點。足足花了3年時間,唐東成對100多種彈的處廢工序都進行了實驗,共制定出340多條安全操作規定。總部一位領導來站裡參觀時,看到每個車間的牆上都掛著一套詳實細致的安全規則,贊嘆不已,連聲說這下好了,每一個彈種,每一道工序有了“安全保險”。後來,這套程序成為全軍安全規範的藍本。
膽大而又心細 帶兵未損一卒
16年彈藥維修、銷毀,未損一兵一卒。這是唐東成創造的又一個奇跡。
奇跡來源於嚴格的規章制度。彈藥處廢工藝復雜,一發彈安全處理完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至少7次以上搬動,每道工序,每次搬動稍不注意都可能釀成重大事故,動態管理難度很大,而全軍目前還沒有一套統一的彈藥處廢操作規程。唐東成根據自己與彈藥打交道20多年的經驗,在生產實踐中,先後制定、完善了戰場維修、野外銷毀、搬運、儲存彈藥、緊急情況及對策共六大體繫的各種安全操作規程及安全管理規定340多條,細到搬運彈藥的手形、手法,堆放的高度、方法,就連操作間防靜電材料也要反復試驗,使官兵、職工在各種場所、各項操作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奇跡來源於他對新時期思想工作深層次的思考。職工臉上的表情,就是全站工作安全的晴雨表。誰臉上有啥不對勁,誰家夫妻吵了架,婆媳紅了臉,最緊張的就數唐東成。每天早上上班前,唐東成都要到崗哨前,像五星級賓館的迎賓小姐一樣微笑著迎接大家上班,任何職工的情緒變化都逃脫不了他的眼睛。女職工胡智農小兩口吵架,一夜沒睡好,早上上班兩眼虛腫。唐東成一眼就看出小胡不對勁,便把她叫到一邊。弄清了事情的原委,馬上把她的丈夫找來,認真地做開導工作,兩人纔和好如初。
奇跡來自於對人纔素質的培養。每到周末假日,他常邀請軍內外專家、教授給站裡講課輔導,自己經常深入車間現場示範、手把手傳幫教。為調動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唐東成立下一條規矩:函授學習,拿到大專學歷的全部報銷學費。在他的帶動下,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在全站蔚然成風,干部、職工中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比例達到65%以上;先後產生了21名取得工程師職稱的技術骨干,職工的業務技能和勞動素質位居全軍同行前列,建成了比較完善的自動化彈藥修理線、廢舊彈藥處理作業線,擁有全軍先進的彈丸倒空調設備,每年彈藥處廢量占全軍總量的25%,成為全軍較大的彈藥處廢基地。
放棄高薪聘請 致力山溝拆彈
唐東成與“死神”拼搏了16年,其實他也有多次遠離“死神”的機會。
1984年,唐東成面臨第一次選擇:是去山區搞處廢,還是與妻子一道回上海?他選擇了鑽山溝。唐東成到山溝這一干,就干出了名,成了大名鼎鼎的“拆彈大王”,自然,也成了部隊和地方都搶手的“名牌”。
1990年,幾家科研所和駐沿海開發城市的十多個單位,先後向唐東成承諾:隻要到我們單位來,職務、房子、車子一切從優。1996年株洲市公安局的領導也找到他,希望他轉業到局裡工作,並給予安排位置,他都好意謝絕了。
又過了兩年,老唐真的老了:年齡到了,職務到了,職稱也到了。領導也考慮到把他提撥調到另一單位。正在這時,他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另一個老朋友、一位與火藥打了30多年交道的專家在排啞炮的過程中犧牲了。握著電話筒,唐東成半天未說出話。第二天,廣州軍區機關的一名領導找他談話,流露了不好意思留他,又難找到接班人的復雜心情。
聽說老唐要走,全站68名職工圍著領導:老唐千萬不能走啊!老唐是我們的福星!他就是大伙的“110”
唐東成目睹此景,流淚了,他激動地對妻子說:“我還圖個啥呢?組織信任、群眾需要就是給我這個普通黨員的‘諾貝爾獎’!” (作者 趙仲煒 選稿 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