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12日消息:國際金融市場已從“黃金時代”邁向“美元時代”。黃金不再是真正的硬通貨,它遠離世界經濟中心,在邊緣徘徊借著
“三八”婦女節,北京的金價創下了每克83元的歷史新低,這也是去年價格戰以來全國黃金的最低價。劉女士看著自己幾年前花上千元外彙券買來的式樣老舊、加工粗糙的金項鏈,連聲說,虧了,虧了。
幾個月來,北京的金價一直維持在每克88元的水準,某商店黃金櫃臺售貨員告訴記者,即使降價,也沒有了幾年前顧客搶購的景像,而他們商店經營黃金已“沒什麼賺頭”,幾乎是靠別的來養著黃金這一塊。
從財富的像征落向民間,從保值增值的家庭投資變為並不稀罕的飾物,從國家統購收專營走近自由買賣的邊緣,黃金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褪色期”。
央行拋售,黃金失寵
“黃金退出世界貨幣體繫,遠離國際經濟中心的位置是在七十年代,在此之前,它可是最永恆的金屬。”研究黃金經濟的專家對記者說。
黃金輝煌的歷史在上個世紀初,英國制定的“金本位體繫”使之成為西方國家信用貨幣發行的基礎,它的貨幣職能也達到頂峰。但是,從“布賴頓森林會議”確定的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到1973年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黃金非貨幣化的趨勢已趨明朗。至1978年,國際間結算已不再用黃金而采用美元。
有趣的是,黃金市場化的嘗試卻導致黃金價格一度上揚。市場不知道如何評估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導致金價大幅波動,另外一個因素是:70年代中東石油國有化,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入中東,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造成極高的通貨膨脹,金價大幅上漲。瘋狂的投機活動致使金價在80年代初升至每盎司800美元的高位。
金價這個史無前例的高位導致世界各地大規模的采金活動,在其後的二十年中,黃金年產量上升了一倍。90年代末期最終導致黃金轉化成一普通的交易商品,而不再是完全由中央銀行所控制的資產。可以說,黃金價格已完全浮動。供求主要取決於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的行為,而非幾家大國的中央銀行。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改革以及交易和投資技術的進步,使得多數央行對其儲備資產進行調整。這個行為減少了中央銀行的黃金持有量,從而進一步減低了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重要性。
90年代的調整帶來的卻是黃金真正的沒落。特別是1999年英國中央銀行三次拋售儲備金後,瑞士、IMF等也公開了售金計劃。國際黃金市場因此大受打擊,以至於在1999年9月,全球15大最重要的黃金持有國在華盛頓承諾,未來五年內不再拋售儲備。
中國黃金市場化放緩
在我國,長期以來黃金價格隻有國際市場的一半,直到1993年國家提高了黃金的收購價,與國際接軌之後,老百姓纔能像今天一樣直接感受到國際市場上金價的波動,包括現在的低迷走勢。
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劉山恩副主任告訴記者,在我國,目前黃金由國家統收專營,中國銀行公布礦產黃金的買入價和賣出價。黃金加工企業按照賣出價購買到黃金進行加工,加上手工費及利潤以批發價賣給黃金零售企業,這些零售店在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與其他商品一樣,由於他們的進貨渠道各不相同,造成國內黃金北低南高,這也是在北京金價降到九十元以下時,南方省市金價卻穩定在百元左右的原因之一。
但是,國家對黃金實行嚴格管制的政策到去年已顯示出松動的跡像。國家經貿委有關領導曾明確表示,國內黃金市場將在兩年內開放,最終目標是中國與國際黃金市場接軌,老百姓可以自由買賣黃金。有人甚至推測,上海籌建中的黃金交易市場即將在今年內建成並投入運營。據記者得到的消息,這一黃金市場化改革的方案目前有所變化。人民銀行有關人士在今年1月的講話中表示,各地籌建黃金交易場所的工作一律停止,而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黃金交易仍按國家原有條例執行。業內人士分析,這一變化反映了有關部門正在對黃金在金融體繫中的作用做謹慎的考慮。
資料顯示,中國對黃金的需求由最高年份的350噸降到現在的198噸,盡管總量減少,但是供不應求。劉山恩認為,一旦開放市場,這個缺口將加大,國家要用更多的外彙購買黃金,而黃金作為金融衍生物在國家金融體繫中出現,如何平衡市場,企業及商業銀行介入之間的關繫將是制訂黃金市場化方案的考慮因素。
黃金是否能真正回歸到普通商品
據瑞士第一波士頓銀行統計,在過去的三年裡,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有較大的上升(25%–30%),金價則由每盎司400美元降到今天的每盎司290美元左右。按美元兌主要產金國際消費金國的變化來估算,三年前的每盎司400美元與現在的每盎司300美元相當。目前世界經濟比較穩定,市場投資觀念的轉變也將進一步淡化黃金的影響與作用。
全球目前大約存有14萬噸黃金,而地上黃金的存量每年還在以大約2%的速度增長。已開采黃金的儲存方式三十年來不斷變更,從三十年前主要由各大國中央銀行持有到現在的65%以珠寶和私人投資的形式持有。中央銀行僅持有23%左右,大約有11%的黃金以其它形式出現,最明顯的是電腦零件和鑲牙。
盡管黃金在實際生活中的“貨幣功能”正在逐漸消退,但它的“非貨幣化”並不等於“非金融化”,更不等於它簡單地向普通商品回歸。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研究人員認為,當黃金還是貨幣時,它測定其它商品的價值,為商品的價格提供基礎;當紙幣可兌換黃金時,還是能夠發揮這樣的功能;但是,當黃金和紙幣脫鉤後,黃金就和其它商品一樣本身也有它的紙幣價格。黃金的價值尺度的功能也就減弱了。不過黃金依然是衡量紙幣貶值程度很好的簡易指標,也是跟蹤通貨膨脹的有效工具。
這位研究員進而指出,雖然現在各國中央銀行儲備的黃金和本國的貨幣發行,流通沒有任何關繫,但是他們仍然是世界黃金存量的最大持有者。儲備黃金除了出於政治目的外,一個重要考慮是加強本國在現行國際貨幣體制中的安全性和獨立性。因為除了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外,其它國家如持有國際貨幣儲備,沒有人能夠擔保它的儲備貨幣的流通性和價值不受別國意志的制約。這時唯有黃金能夠擔當起像征財富的歷史作用。
黃金作為清償手段的功能,相對來說最持久。在一般情況下,國際清算中已經不再使用黃金,但是無論是IMF,還是BIS都仍將黃金列入可以接受的清算工具,在國際商業清算領域也有此慣例。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戰爭)黃金仍然是唯一能夠代替貨幣進行國際清算支付的商品。由許多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經濟體繫中,一國法律管轄不到的範圍內,紙幣很難完全代替黃金。所以,黃金實際的非貨幣化延續到今日遠未完成,在可預見也不可能完全退回到普通商品。這也說明,國際黃金市場和其它國際商品市場相比,金融化的程度比較高,結構更為復雜。 (北京青年報 王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