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時15分到校,遲到了嗎?沒有!相對其他小學,上海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學生可以晚到校15分鐘。該校在學習時間上做足“減負”文章:除晚到校外,還不限時間考試、實行“長作業”制,學生們因此反映:“我們學得輕松啦!”“早飯可以喫好了。”
四年級的小施同學覺得這是推遲到校時間的最大好處。飯喫好了,精神就好,並為學習好打下“良好基礎”。本市一般小學要求學生8點到校,而盧灣一中心學生隻要趕上8時15分做廣播操就行,8時30分纔開始上課。中午放學時間仍是11時40分,因為上午第四節課基本安排自修和興趣課,時間由40分鐘改為30分鐘。以前,由於多數學生住得較遠,一個班每天至少有五六個學生喫不上早飯,現在這一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學生早晨到校再不用“急吼吼”,有時間還可大家交流交流,背背單詞,或逛逛校園,心情極好。一年級潘老師說,“現在學生們在晨會課上的朗讀聲響亮多了。”
“考試再也不慌了。”小王同學對“不限時考試”很滿意。由於做題慢,一些學生考試感到很緊張,一想到老師要來搶卷子,更急,原本會的題也做錯。現在學校實施了“不限時考試”,即使時間到了老師也不搶卷子,可以“篤篤定定”做題。這麼做,其實最多隻延遲10分鐘,因為大多數學生還是準時交卷,不交的同學自然有了緊迫感。現在,一些過去成績不好的學生因能仔細、從容地答題,有時也能考到滿分,這使他們信心大增,學習也更努力了。
“有些作業不用馬上交,有利於我們‘想問題’。”不少學生對“長作業”這樣評價。在盧灣一中心,人人有份“長作業”:低年級同學制作小報,高年級則是寫主題周記或進行一項小調查,時間短至一周,長至一學期。高年級的小張同學告訴筆者,他和同學們的“長作業”是調查校門口助動車尾氣對人體的危害,大家用了兩星期時間,進行實地調查和采訪,並想出很多辦法進行實驗,鍛煉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後寫出了一份不錯的調查報告。 (解放日報 3月22日 陳茜 黃勇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