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2日消息:前幾日,魏晉隋唐史專家韓教授來復旦報到了。迎接他的是每年4萬元的校內津貼、一筆可觀的研究經費、一套寬敞的三室一廳。上海高校四海覓“芳草”,人纔引進勁吹“世界風”。僅復旦大學,一年來共引進海內外55位高級人纔,其中4位院士,38位教授、博導。同濟現有院士中,約一半繫引進人纔。
“十五”期間,上海高校的人纔引進步伐將加快,許多高校已鎖定“世界級”人纔,準備通過高薪聘請、建高水平實驗室等方式,廣納人纔。近日,上海市教育人纔交流中心鈴聲不斷,滬上高校求賢若渴。在2000年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供需洽談會上,上海高校“成交量”全國第一。不久前舉行的市教育人纔交流洽談會上,上海大學一下同7位教授、十幾位副教授達成引進意向。如今,在市教委的組織下,各校再度整裝“出擊”覓人纔。
眼界寬,“芳草”多。海外“芳草”日益為上海高校所聚焦。復旦已從日本引進的9位海外留學生,均為早稻田、東大等名牌高校佼佼者。通過“聘請”,一批海外優秀學者正成為復旦人、交大人 如來自 港的王博士就在交大從事計算機科研,該校的納米實驗室也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的幫助下在建。聘期長可數月,短則十幾日,這種“不求所有隻求所用”的柔性流動,給校園吹來了一陣世界風。不僅如此,交大還準備安上“千裡眼”,同駐世界各地的大使館緊密聯繫,發掘引進人纔。
解決人纔移植“水土不服”問題,上海高校優化發展環境。各校引進人纔辦公室構建“綠色通道”,戶口、住房、配偶和子女安置等問題盡快解決,一些高層次人纔還可馬上獲得助手。科研啟動基金則給人纔發展插上翅膀。同濟大學引進一位院士,學校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投入高達百多萬元課題啟動費,這位院士很快取得了科研成果。人纔的連鎖效應在高校比比皆是:引進人纔,發展學科,弱變強,強更強。由於引進的多為院士、具有重大學術成就和高知名度的傑出學者以及中青年傑出人纔,他們很快成為各校學科建設骨干。復旦大學生科院從國內引進陳家寬教授後,又陸續從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日本國立農業研究院引進盧寶榮、鐘揚、李博三位大將,他們的研究方向互為補充,短時間內就填補了學校宏觀生物學研究空白,一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實驗室從無到有,目前已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解放日報 3月22日 曹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