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國際高等教育巡回展火爆京城,中國人出國熱持續升溫,留學低齡日趨嚴重,人纔日漸流失;外國政府靠生源進口刺激經濟,搶占世界教育市場。有關學者估計,留學生每年可給美國帶來33.5億美元的財富,僅依阿華大學的留學生每年就為當地帶來400萬美元的貢獻。加拿大1996年接受了近10萬名外國留學生,其帶來的經濟收益,相當於提供了2.1萬個就業機會。不僅如此,他們還在世界範圍內爭奪人纔,搶占社會發展的制高點。據了解,美國計劃在今後兩三年內把高科技人纔的引進名額由過去的每年11.5萬人增加到20萬人,一向保守的日本也計劃將外籍研究人員占本國人員的比例在今後幾年提高到30%。發達國家都把眼光盯住了中國。他們在吸納數十萬中國留學生的同時,又開始把研究開發機構辦到中國,就地獲取和使用我國人纔,不少跨國公司甚至將大量的資金投於培養中國學生和一線教師、設立獎學金及爭奪人纔幼苗等方面。可以設想,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這種搶灘智力資本市場的競爭將會愈演愈烈,人纔流失問題須引起重視。
經濟全球化正在敲門,教育全球化的腳步也已清晰可聞,中國該如何面對這一世界範圍的潮流,在京開會的政協委員紛紛獻計獻策,為教育支招。
高校:擴大規模、實行職員制和領導干部任期制近年來,黨和政府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采取了若干措施。例如,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的步伐,院校合並等,使高等教育開始逐步脫離國家統包統攬的模式。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要求高等學校更多地參與市場競爭。因此,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並經國務院批準執行。計劃到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接近15%,使更多的適齡青年有接受各種形式高等教育的機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相對偏少,而知識經濟對人纔的培養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者職位不斷從低技能向高技能遷移。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纔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因此,第九屆政協委員劉桂真認為我國應該繼續積極穩步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逐步實行終身教育制度,應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提倡多種形式辦學,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繫,逐步實現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終身教育制。政協委員袁行霈認為應盡快形成公辦與民辦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社會廣泛參與的靈活的高等教育新體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學校,讓民辦學校成為社區教育的主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這次兩會注目的熱點。目前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行政人員過多,而教師人數相對偏少。特別是合並後的高校,問題更加突出。劉桂真委員指出各高校應精簡行政工作人員,鼓勵一部分行政人員在職進修,然後去從事教學第一線的工作或科技開發工作,與此同時,取消干部的行政級別,實行職員制。學校是事業單位,不是政府部門,不是行政單位。因此學校的管理人員不應該用行政級別來定級。管理人員應為職員。這樣不但能適應“全球化”的需要,與國際接軌,而且也能充分發揮教師在高校的作用。職員應樹立為教學服務、為教師服務的思想,脫離教學的行政管理人員也不應該再評定業務職稱。
中小學:把素質教育上升為政府行為、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高教改革之外,素質教育也是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的一個熱點話題。提起素質教育,無人不說好,可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卻很少,有的重點學校的校長說:沒有升學率,講起話來就沒有底氣,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位。升學率仍舊代表著學校的生命線、代表著學校質量的核心,這種評價指標使許多學校隻得做素質教育的表面文章,下應試的苦功夫。該如何真正地在基礎教育中全面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呢?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吳正德委員認為,關鍵在把推進素質教育上升為政府行為。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由於城鄉差別和就業渠道的單一化,大量的農民子女都希望通過考大學來跳出農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便出現了許多急功近利的現像。甚至有的地方出現行政長官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內容的現像,他們制定升學指標層層落實。於是,政府部門壓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壓學校,學校壓老師,老師壓學生(有的家長也壓學生),學生處於“應試”的痛苦之中。同時,由於教育行政部門有權決定校長任免、教師升遷晉級,學校與教師也陷入應試的苦惱和難堪中,一方面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又不敢輕言放棄升學,於是學校、教師(包括家長)利用各種手段向學生施加壓力(排名次便是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要真正擺脫應試教育,首先就應把素質教育變成一種政府行為,把素質教育當成一項繫統工程,政府花大力氣進行綜合治理。
推行素質教育必然關繫到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吳正德委員認為,改革傳統教學方法在於以下幾點:首先,建立大教育網絡、實行開放教育。完善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網絡,加強聯繫,密切合作,健全規章制度,提高教育實效,鼓勵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各種家長會、座談會和教育工作聯誼會等。其次,教師要真正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營造出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以正面表揚為主,激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到教學中來。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不搞“填鴨式”教學,不搞為求高分的題海戰術,做到精講多練,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心態和學習意識等等。第三,努力提高教師隊伍自身素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實施者的教師,其自身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素質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為進一步全面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社會使命感,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必須加強基本訓練,強化計算機、外語等技能,努力練好“三字一話”等基本功。且要及早建立和完善教師用人制度,如教師的培養、輪訓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獎懲制度及聘任流動制度等。
另外,考試制度的改革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吳正德委員建議實行多種辦學體制並存,改變在高考“指揮棒”下,千萬學生在“黑色七月”擠獨木橋的局面,努力拓寬入學、就業渠道。從而在根本上為實施素質教育鋪平道路。
實施人纔戰略建設世紀強國
21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時代。以信息和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對經濟的強大推動作用,使智力和人纔成為比自然資源、貨幣資本更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但卻不是一個人纔資源大國。據統計,1999年我國就業人口中,文化程度在大專及大專以上的僅占3.8%,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人纔數量特別是高素質人纔數量嚴重不足。2000年我國29個專業技術繫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共157.3萬,僅占總數的5.5%;每萬名勞動者中有研究開發科學家和工程師11人(1999年),而一些發達國家均接近或超過100人。更重要的問題是人纔質量不高,創新能力弱,市場意識差等問題非常突出,知識老化現像也很嚴重。我們缺少一批能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的將帥之纔,缺少大批諳熟市場經濟規律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纔。據2000年國際科技競爭力排名,我國在“企業獲得合格工程師難易程度”一欄排名第47位,列倒數第一。以上情況說明,我國現有人纔狀況遠不能適應高科技迅猛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重視人纔,實施人纔戰略成為國內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在國際高科技人纔的激烈競爭中能否勝出的關鍵。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第九屆政協委員陳抗甫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制定並實施國家人纔戰略,把人纔開發列入國家和省市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要在認真研究分析國際人纔形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基礎上,制定人纔戰略。中央和地方都應對人纔開發工作做出統籌規劃,對各類型各層次人纔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做出短、中、長期的安排。把培養、引進能領導搶占世界科技前沿的將帥之纔、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新科技人纔和具有現代素質的高級經營管理人纔作為重點。把增加、造就大批信息和生物技術人纔作為一項國家工程。
加強人纔隊伍的培養,就要增加教育投入。我國公共教育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長期停留在2%–3%的水平,不僅大大低於4.9%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於3.8%–4.1%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北大教授厲以寧認為,要使我們的教育經費有一個較快增長,最關鍵的問題是各個地方的政府真正能夠重視教育,把應該撥給的教育經費完全按財政預算來落實,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使教育經費不斷增長。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共有32萬人到103個國家和地區留學,據統計,這些人員中有80%希望回國創業,創造良好環境,做好招纔引智工作迫在眉睫。陳委員建議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花些本錢引進精英人纔,由他們帶出一支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隊伍。要努力營造有利於歸國留學人員創業和成長的軟硬件環境,如建立留學人員創業園等,解決好他們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吸引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對於一時不能回國的留學人員,要鼓勵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為國服務,如開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中介服務及學術交流等。 (經濟日報 3月22日 翟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