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在與一些高校管理者的交談中發現,他們在充分肯定擴招必要性的同時,對擴招帶來的問題也深感憂慮,並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認為: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規模和質量必須同時抓,那種“先把規模搞上去回頭再來抓質量”的做法,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
師資短缺加劇
高校擴招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我國高校現有的資源並沒充分利用,應該說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使擴招的規模與高校資源的最大承受力相適應?在這方面的論證是否可以更慎重、更科學,從而真正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卻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擴招三年後的今天,校長們普遍感到: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師資短缺。其實在這幾年的“擴招”中,實力雄厚的重點大學擴招的數量非常有限。那些以年均50%甚至100%的速度擴招的多是地方性大學、教學型的、多科甚至某些專科型院校。多年來這些學校就是不擴招基礎課教師也非常緊張,數學、外語、計算機教師尤其短缺,擴招則更加劇了這一矛盾。
學校的應急措施包括加大班額,增加教師工作量、對基礎課教師實行政策性傾斜,返聘退休教師及科研院所的兼職教師、讓年輕教師提前上崗等等。從積極的方面看,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挖潛,而且對提高大學教師待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江蘇省高校擴招後普遍加大了崗位津貼的力度,不少教師在工作量翻了一番的同時,收入也翻了一番乃至幾番。優惠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應屆碩士、博士加入高校教師的行列。南京師範大學1998、1999兩年各招聘到校任教的博士、碩士三、四十名,2000年又招聘100名,今年計劃再聘200名。
但是這些應急措施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班額加大的幅度從50%到100%、200%,甚至有達到300%的。對於諸如政治理論、文學欣賞之類的課程問題還不大,但對於其他課程效果就成問題。課排得太滿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教師沒有時間通過參加科研或業務進修進行自我充電,(這與有些國家教師有專門的學術假不同)長此以往,教師隊伍的素質必然下降,直接受影響的是本科生的培養質量。至於有的高校讓本該經過幾年助教經歷纔能上講臺的碩士甚至在讀研究生直接任教,讓評估中本該下崗的不合格教師仍然留教的做法,就更讓廣大家長和學生為教學質量而擔心。
看來用傳統的辦法擺脫困境已顯得捉襟見肘,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了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但相當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對此既肯定又有所保留。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楊鵬老師認為:關鍵在於課件的質量和解決師生互動的問題。由於課件的制做者不少是懂計算機的不懂教學,懂教學的不懂計算機,課件質量自然難以盡如人意。好在不久前,教育部一項九五攻關項目的完成,使一批包括大學數學、物理、英語、制圖等基礎課的優秀課件問世,如果高校能盡快解決多媒件體教室等配套設施,並認真輔之以答疑等教學手段,它將不失為一條柳暗花明的蹊徑。
教學設施不堪重負
說到設施,這又是擴招給高校帶來的一個難題。由於設施的增加趕不上擴招的規模,結果便出現了一學期應該80機時的變成60機時,原來做實驗3人一組變成5人一組,原來應人人動手的變成看老師一人演示。與此同時,各學校的挖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實驗室、計算機室,從早上八點排課一直排到晚上10點,一天開放14個小時,圖書館的開放時間也是如此,而且每周七天中向師生開放六天半,隻有半天用於內部整理,比過去的利用率幾乎提高了1/3,院繫之間的資源共享也為緩解設施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於在實習條件不夠的情況下,是否可用計算機模擬的問題,農業大學副校長譚向勇教授認為:應該根據專業的需要將傳統和現代兩種手段結合起來。既不能因強調到生產一線親身實踐重要就否定計算機模擬的作用,也不能用計算機模擬完全取代親身實踐。還有些校長在贊同譚向勇教授觀點的同時指出:通過用計算機模擬生產或自然界運動的環節,達到學習和掌握某些規律的做法,是高科技時代的發展趨勢,即使沒有擴招給學生實習帶來的困難,也應重視和提倡。
然而這些措施對於教學設施的緊缺,僅僅能有所緩解。有家長問:既是收費上學,為什麼不用學費建設施、添設備呢?孰不知一個大學生的學費還不到其全部培養費的1/3,換句話說,招的越多,虧空越大。為此,不少高校再次呼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學校有多少家底,能招多少人,學校自己最清楚,少一些行政干預,就少一點僧多粥少帶來的質量滑坡。
學生管理難度加大
據悉,不久前,南方某大城市的幾所高校,開除了一批擴招後入學的學生。原因是他們整日在校外喝酒、打牌、泡遊戲廳,很少或根本不到學校上課。一些高校管理者反映,為了解決擴招後學生的住宿問題,學校在校外購置了學生公寓。一些攤主乘機蜂擁而上,學生公寓周圍遊戲廳、錄相廳、餐館、酒巴通宵營業。個別學習基礎差、自我約束力差的學生便墮入了花花世界。某高校規定:學生累計缺少20學分,將被學校要求退學。擴招前,每年因此而被退學的約2-3人;今年學校已退掉了6人,而且還有近20人已夠十八、九分,達到了退學的邊緣。該校領導對記者說:學校的考試難度並沒提高,主要是這兩年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下降。
從高校辦社會到高校後勤社會化,從精英式教育到邁向大眾化教育,這些深刻的變化無疑給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繫列亟待解決的課題。許多大學校長表示,某些滑坡現像是暫時的,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
為了解決學生大量增加而管理力量不足的困難,一些大學讓校機關干部普遍參與學生的管理工作,去做兼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校領導除做好全校的管理工作外,每人重點聯繫一個班;許多學校還把思想工作做到了網上,在網上和同學談心,幫他們解決困難;不少學校指定專人負責與社會有關部門聯繫,共同治理校外學生公寓及學校周邊環境。但在所有措施中,呼聲最高的還是加大學分制管理的力度。大家認為:目前的學分制實質上還是學年制,如果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應盡早配套。 (光明日報 3月22日 宋曉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