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2日消息:廣州市文物考古專家最近在番禺南沙的一個古沙丘發現了廣州堆積最厚、出土器物種類最多和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史前遺址。遺址發現的一座商時期墓葬中,保存有一具完整的人骨架,隨葬陶器四件。這是廣州地區首次發掘出完整的人骨架,初步推斷為男性。
據新華社報道,廣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長馮永驅說,由於廣州土壤一般屬於酸性土,骨架不易保存,但由於遺址臨海,附近貝殼的鈣質對酸性起中和作用,並且處於恆溫恆濕狀態,因此這一人骨架的保存十分難得。
去年十一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重新勘探發掘,確認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青銅文化過渡的遺存,距今約四千至三千五百年左右。
經過數月艱苦作業,考古人員在遺址北區發現了一處範圍較大用石塊鋪墊的活動面,初步推測可能與建築基址有關,遺址南區發現有堆積異常豐富的陶片層,包含大量的陶片、石塊、紅燒土、貝殼等。出土的紅燒土經初步判斷與窯址或灶膛有關。出土及采集的石、骨器百餘件,陶片數萬片,可復原的陶器約有數十件。有的陶片敲擊呈金屬聲,燒成溫度可達千度以上。
考古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掘不僅為廣州史前研究提供重要資料,對於研究環珠江口區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考古編年、社會歷史進程和文化面貌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已作現場處理,將為復原三千至四千年前“廣州人”的形像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記者 楊霞 實習編輯 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