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拆”與“保”的討論再次成為社會焦點
在建城3000多年的北京踏入現代化快車道的時候,文壇近來關於四合院“拆”與“保”的討論因其具有的現實性,而格外引人注目,四合院的命運再一次成為社會的焦點。
作家劉心武最近著文《四合院與抽水馬桶》,對現在四合院裡居民的生活狀況感到擔憂。“如果站在居住在北京胡同四合院裡,四季(包括北風呼嘯的嚴鼕)都必須走出院子去胡同的公共廁所大小便的普通市民,他們的立場上,那麼,就應該理解他們的那種迫切希望改進居住品質的心情要求。”
作家李國文甚至提出,四合院這種建築形式對居民的文化心態產生了相當的消極影響。他在《超越四合院》一文中說:“封閉得緊緊的,是四合院最大的特色。”“中國人要不從心靈裡走出這種緊閉著的四合院,要想有大發展,大成就,恐怕也難。”
學者舒乙則提出截然相反的個人體驗:“成片成片綠蔭覆蓋的四合院襯托著氣勢恢宏的城市中軸線,纔構成真正意義的北京。如能建立合理機制整治四合院,那些缺胳膊短腿、殘破不堪、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四合院也許一下子就變成了最漂亮、最舒適、最昂貴、最搶手的寶貝。”
在積澱著深厚歷史的北京,人們早已習慣了這類事關傳統與現代的話題。但眼下的這場討論,已經超出了文化層面的分歧,涉及到至今仍生活在四合院裡,占北京市舊城區人口總量一半的人群。
四合院被納入文化遺產的範疇
就在作家們傾情探討之際,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已在制定。按照這個規劃,北京舊城內37%的地區將得到整體保護,而不是拆除重建,其中絕大部分是四合院保護區。這表明,北京市並不滿足於孤立地對一些文物點進行保護,已開始把成片的四合院民居納入文化遺產的範疇。
古代北京人依據水井而聚居,他們在修房屋時留出的通道被稱為“胡同”。居民們興建的住宅通常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圍成口字形,中心是種植樹木花草的空闊的庭院,所以稱為“四合院”。
在元朝便盛行的北京胡同,逐漸成為北京最為典型的城市街巷,其主要圍繞在紫禁城周圍,成為古城形制的重要延伸和組成細胞。但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胡同與四合院逐漸減少,1944年至今,北京被直接稱為胡同的街巷已從3200條減少到990條。
“四合院在北京已存在了800年,在今天仍在為人們所用,是北京最有生命力的一種住宅,它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與現代建築理念是一致的。”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對記者說,“雖然許多四合院在人口激增的重壓之下已成危房,但是我們有責任把它們搶救保護下來,繼續為我們服務並延續城市的文脈。”
四合院的保護仍是一道“難解的方程”
一些盡可能尊重原有胡同、四合院體繫的改造方式則得到學術界稱道。菊兒胡同改造工程原貌保留了胡同內質量尚佳的四合院,而人口稠密的危房則被改建成美觀實用並按照四合院格局進行圍合的二三層樓群;國子監街區的整治則通過市場運作,將危房及一些廠房拆除改建恢復成四合院,使一條古街愈顯古色古 。
但是,開發商們似乎更看重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像菊兒胡同改造工程這樣的小規模運作方式一度陷入了困境。
“並不是這樣的改造平衡不了投資,而是開發商覺得利潤太少。他們覺得,高層高密度的改造方式更符合他們的利益。看來,對歷史街區的整治與改善,不能簡單地交給開發商來做。”菊兒胡同改造工程的設計師、兩院院士吳良鏞評價說。
然而,大規模的房地產改造方式在風行了一段時期之後,近年來也遇到了麻煩。這種大面積推倒重來的建設模式耗資巨大,其高成本的投入必然要通過高房價來釋放。而在過去,注重樓盤地段而較少考慮價格的集團購買力,是這種高價商品房的市場支撐點,可隨著住房體制改革的深入,單位實物分房逐漸停止,追求經濟實惠的個人消費者成為市場的主體。
去年北京市個人購房占全市住宅總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的比重,均超過80%,居民個人已取代集團單位成為推動北京房地產業發展的主流力量,這使得高價商品房面對門庭冷落之虞。
發動居民參與的“危改加房改”住宅合作社有可能解開“四合院方程”
人們的視線再次回到對胡同、四合院進行小規模的整治與改善上。北京市東城區,4處平房在規劃部門的支持下進行了翻建,仍保持了四合院的特點,改建資金主要靠居民自籌,住戶們增加了居住面積,並通過在院內建設化糞池,或者引入市政支線,增添了衛生間和淋浴間。
“根據國外經驗,讓居民自覺地修繕舊房,是最經濟、最有效也是最理想地解決危房問題及風貌保護問題的辦法。”兩院院士周干峙對此予以肯定,“危房改造工作必須從過去以開發為主體轉變為以居民為主體,應制定合理的政策,提倡居民參與小規模整治。”
“當然,小規模整治還需與人口的疏散結合起來,應該把城市的商務功能拿到舊城之外集中建設,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這樣,人們就願意到舊城外的這些地區去就業、居住,四合院裡的人口就會減少,而政府又能通過新區的土地開發獲得更大財力,四合院地區的整治與保護就能做得更好。”北京市政府顧問劉小石說。
學者的意見正在引起決策部門的關注。去年,北京市在舊城之外的朝陽區規劃了一個占地3﹒99平方公裡、建築總容量近1000萬平方米的商務中心區,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95家入駐這一地區。
而在四合院密集的舊城區,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方式不再得到鼓勵,一種發動居民積極參與的“危改加房改”的住宅合作社方式,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得以推開。 (新華社 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