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 孫兢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先後於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進行過四次人口普查。同以往相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規模更大,面臨的社會結構更為復雜,人口流動性更大,人戶分離現像突出,並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必然給這次普查帶來許多新特點。
《公報》(第一號)指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後進行的登記質量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這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漏報率為1.81%,如何認識和評價這一數據?
國際上一般認為,普查登記的誤差在2%以下,是質量比較高的,在2%至5%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過5%,資料的使用價值就較低了。據聯合國統計局資料,在1985年–1994年間舉行了人口普查事後質量抽查的59個國家中,誤差率在2%以下的有32個,誤差率在2%至5%的有11個,誤差率在5%以上的有16個。從我國人口總量的誤差率看,盡管比前幾次人口普查增大了,但仍然在2%以下,這樣的誤差率屬於普查質量較好的範圍之內,普查數據是準確、可信的。在世界各國的人口普查中,中國的誤差率是較低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我國人口普查登記的低誤差率並不是一下子達到的。普查登記前,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戶口整頓,這實際上是人口普查正式登記前進行的一次比較深入的預查。隨後又經過了普查員在入戶登記前所進行的住戶調查摸底,摸清了這次普查須調查的對像。在普查登記以後,又進行了全面復查。我國人口普查登記的誤差率較低,正是經過上述幾個重大步驟,並在每一步驟進行當中發現和糾正了一些差錯以後纔取得的成果。
無論是通過人口普查還是通過經常性的戶口登記或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人口數據都可能會有誤差,沒有誤差的調查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在調查設計、現場調查、數據錄入、彙總等過程中都可能會產生誤差。但這些誤差隻要是在允許範圍內,都表明數據是成功的,有些誤差的數據通常還是有用的數據。而且,這些有誤差的數據是可以有根據地進行修正的。《公報》中公布的總人口數據已經把漏報的那部分人口計算了進去。此外,我們還要看如何分析和使用普查數據。盡管普查數據有些誤差,並不一定就會影響到分析的結果。因為許多分析,特別是對趨勢、結構、分布的分析,為了更為直觀,往往主要使用百分比、指數、比率等相對數,不一定使用絕對數。所以,即使絕對數上有些誤差,但對相對數卻不會有什麼影響。而且,有些誤差的發生是隨機性的,不同方向的誤差還可能相互抵消。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進行過的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實踐看,我國的人口普查經歷了一個逐步提高、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學習和借鋻了國際上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好的做法,使我國的人口普查工作逐步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我國的人口普查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在某些方面,比如: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口普查指揮繫統,實行最廣泛的社會動員,充分利用戶口登記資料,執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分散式的數據處理方式等,已在國際上產生了影響,並得到了聯合國和一些國家的肯定和贊揚。我們相信,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必將繼續為我國的人口普查工作創造和積累新鮮經驗。 (人民日報 3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