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的賈平凹的新作《我是農民》,在賈平凹眾多的作品中未必是最出色的,但無疑是最重要、最特殊的。說其重要和特殊,是因為這是已近天命之年的賈平凹名揚海內外文壇二十年後首次出版的自傳性作品,是其20歲前生活的“自供狀”,為文學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與賈平凹以往動輒幾十萬字的作品不同,《我是農民》隻有區區14萬字。但是字少分量不輕。這14萬字濃縮了賈平凹20歲以前的全部真實的生活,讀畢能使讀者清晰地看到“青少年農民”賈平凹日後是如何成為“名作家”賈平凹的。
賈平凹自認為《我是農民》是他的青春期的自傳。講述了他20歲前在陝西老家農村的人生經歷和那段青春期艱難的生活–––痛苦、貧窮、單調。賈平凹在書中表示,人生的苦難是永遠和生命相關的。回想起鄉下的日子,日子就變得透明和快樂。真正的苦難在鄉下,真正的快樂在苦難中。你能到鄉下嗎?作為人,既要學會享受快樂,也要享受困難。
很顯然,賈平凹對中國農民的那種天然的不平等境遇感到憤憤不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許多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對此,賈平凹在自傳中說,那些城裡的孩子離開了親情,離開了舒適,到鄉下去受許許多多苦難,曾經讓他悲傷落淚。但是他又常常想:他們不應該到鄉下來,我們就應該生在鄉下嗎?一樣的瓷片,有的貼在了灶臺上,有的貼在了廁所裡,將灶臺上的拿來貼在廁所裡,灶臺上的呼天搶地,哪能聽到廁所裡的啜泣呢?因此,在賈平凹日後的小說中,他始終對“城裡人”抱有一種成見。
但是,相比較而言,賈平凹還是更向往城市的生活。他在自傳中坦承:我懷著對幸福的渴望走進了城市,毫不留情地告別了生我養我的農村。當時,我就想,我能夠上大學,留在城市,苦難應該離開我了,但是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擺脫它,也許這一輩子都離不開苦難了。
的確,農村生活給賈平凹帶來了苦難,但也成為他寫作的源泉。以至於他最好的小說都是農村題材的。雖然賈平凹也寫了不少城市題材作品,但是評論家認為賈平凹一寫到城市,就顯得虛假和不真實。賈平凹本人也承認雖然從農村到城市已經20多年,但是對城市的了解還是比較陌生的。 (文彙報 3月29日 張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