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在斐濟附近觀測“和平”號墜落,上圖為“和平”號碎片墜落時的景像。 |
 國際空間站建成後的模擬圖 |
環球時報3月29日報道:莫斯科時間3月23日上午9時整(北京時間下午2時),俄羅斯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負責人、“和平”號空間站首任機長索羅維約夫宣布:“和平”號成功墜毀,其殘骸按預定方案準確墜落在南太平洋海域。在太空為人類忠實服務了15年的“和平”號空間站終於走完了自己的最後路程。這一消息宣布後,飛行控制中心的大廳裡一片寂靜,一位女工作人員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掩面而泣。
俄羅斯的“和平”號掉下來了,而與此同時,由美國主導的多國大型計劃“阿爾法”國際空間站已經初具規模。
一家歡喜一家愁
衛星上天、載人航天、空間站,原蘇聯在航天領域創下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紀錄。“和平”號空間站是俄航天大國地位的主要像征,也是全體俄羅斯人的驕傲,許多人不願看到其墜毀。“和平”號墜毀後,俄著名宇航員柳明傷感地說:“我很難過,我至今不能接受這一現實,‘和平’號真的永遠離開我們了嗎?我至今認為,銷毀‘和平’號完全是一個錯誤。”一位俄記者則辛辣地說,“我們俄羅斯現在是拆毀了屬於自己的單獨住宅,搬進了有公用廁所和廚房的筒子樓。”俄羅斯“能源”航天公司負責人謝苗諾夫對記者說,“您問我對銷毀‘和平’號結果滿意不滿意?您給自己的親人送葬,您對他的死能滿意嗎?我很傷心!”
“和平”號空間站墜毀後,俄羅斯失去了這個價值數百億美元、龐大的太空科研基地。“和平”號設計壽命5年,經多次改進已使用了15年,先後與31艘載人飛船和62艘貨運飛船完成對接,並多次與美國航天飛機成功對接,接待過44個科研小組和來自10多個國家的104名宇航員。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樣,“和平”號已經老態龍鐘。由於超期服役多年,站上設備嚴重老化,近年曾接連出現對接繫統故障、失火漏氣、溫度驟升、計算機失靈、艙門卡住、與飛船相撞等重大事故。而且,“和平”號每年的維護運行費高達2億美元,經濟狀況不佳的俄羅斯實在“養”不起,這纔不得不動刀子忍痛割愛。
俄政府副總理克列巴諾夫說,“待俄羅斯具備了相應的經濟實力後,俄還準備建造新的‘和平–2號’空間站,但這最早也要在15年以後了。”像以前一樣,俄羅斯現在每年發射兩次“聯盟”號飛船,每年仍發射四五次貨運飛船,現在這些飛船不再為“和平”號發射,而是發往國際空間站。但俄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由美國牽頭,正在逐漸“美國化”,俄雖然是重要參與國,但永遠成不了主人,甚至算不上是平等合作伙伴。在建中的國際空間站目前暫由俄中央指揮中心指揮,但全部建成後將由美國休斯敦宇航指揮中心下達指令。國際空間站首批成員由兩名俄宇航員和1名美宇航員組成,但在決定與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對接的問題上,俄方根本插不上話。美國暫時借助俄羅斯,是看中了俄“聯盟–TM”救生飛船,美國正在加緊研制類似裝置,兩三年過後就可能把俄完全拋在一邊。
其實,美國一直就對“和平”號耿耿於懷。曾兩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的俄著名女宇航員、國家杜馬議員薩維茨卡婭日前發表講話稱,銷毀“和平”號是美國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美國人非常不希望俄擁有自己的空間站。她回憶說:1999年俄第一次討論準備銷毀“和平”號時,曾在俄中央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模擬了俄宇航員乘坐飛船與“和平”號漸漸分離的畫面,當時大廳裡一片寂靜,人們茫然地注視著漸漸離去的“和平”號,突然,大廳裡響起稀稀拉拉的掌聲,原來是在場觀看的美國宇航局代表喜不自禁
火箭導彈一紙之隔
早在20世紀初,人類對航天技術的理論探索和試驗研究便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但最初的成功卻是在軍事領域率先實現的。1957年8月3日,原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SS–6,隨後又用它改裝火箭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航天歷史新紀元。其後,美蘇把太空作為軍備競賽的一個重要領域,把太空變成了戰場,“誰控制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太空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制高點。
航天技術的發展有幾個重大標志。首先是上天關。有資料表明,在航天技術發展前20年裡,每發射1千克有效載荷平均耗費12220美元。這好比在地上抓一把黃土,送到天上就貴如黃金。目前世界公認有8個國家能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他們是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朝鮮1998年8月31日也曾發射過衛星。一個國家能把衛星送上天,運載火箭和遙測遙控等技術肯定過硬,彈道導彈技術也差不了。而軍事偵察、通信、導航、氣像保障等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其次是回收關,能把衛星送上天是大本事,而能把送上天的衛星再回收到地面,本事可就更強了。多數航天器進入太空完成預定任務後,就任其自行毀滅,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測地衛星和載人航天器就非回收不可。目前隻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解決了這一難題。中國自1975年以來已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和2個無人試驗飛船,除1顆衛星“不聽話”未回家外,其餘都回收成功了。
最後是載人關,就是把宇航員送入太空。衛星等無人航天器固然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人總歸要比機器強,載人航天器能完成更多的任務,並且能做得更好。這個道理很簡單。俄宇航員曾在空間站上為本國遠洋漁船指示漁訊,試想一下,能借助觀測儀器看到海中的魚群,自然也會看到一些國家不想讓別人發現的軍事秘密。
就航天技術發展水平看,美國和俄羅斯屬於第一梯隊,雙方在多數領域旗鼓相當。美國衛星制造能力強,產量占全世界的70%。俄運載火箭的威力強於美國,換句話說,俄彈道導彈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也強。載人航天則各領風騷:俄宇航員加加林第一個漫遊太空,建立空間站是俄先美後,宇宙飛船可靠性等方面俄也占優勢;美國最早實現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盡管有諸多疑點),航天飛機也是獨步天下(原蘇聯“暴風雪”號無人航天飛機隻做過一次發射試驗);美國保持著太空行走的紀錄,但在太空中時間獃得最長的還是俄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和露西德(女),他們分別在“和平”號上連續逗留438天和188天,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中國、歐洲空間局(以法、德為首)和日本屬於第二梯隊。但從發展看,隻有中國已自主解決了航天器回收技術難關。如果再在近期內用自己的飛船把自己的宇航員送上天,中國就將成為第二梯隊的頭號選手。
中國航天實力強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從1956年開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技術。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自主研制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繫列運載火箭,可用來發射近地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目前,中國已研制和發射了48顆不同類型的衛星,飛行成功率超過90%。1999年11月20日和今年1月10日,中國兩次成功發射“神舟”繫列無人飛船並回收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但是,對於中國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有少數國家並不順心。就在今年年初中國發射“神舟”–2號飛船後,美國內有人以此為由頭重提“中國威脅論”,把中國和平利用空間的科學壯舉硬往軍事上牽。更令人不安的是,布什政府正準備部署國家彈道導彈防御繫統,它實際上是當年裡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的“縮小版”。
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世界各國都有權參與對太空的和平開發與利用,並有責任共同限制太空軍事化。但這正是美國不願看到的,其憑借自身的航天技術優勢地位,大搞太空軍事化,企圖把戰火燒到外層空間。不過,太空不是美國獨占的“後院”,如果美國把自己的霸權思維延伸到太空,恐怕對其自身也不會是福音。 (作者 葛立德 選稿 王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