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運動員和孟買孤兒在一起 |
 美國的特蘭達竭力爭取要回被網上拍賣的女兒 |
 代表特蘭達的律師在法庭外接受采訪 |
北京青年報3月29日報道:擁有一個天真活潑可愛的孩子,對每個做父母的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渴望。然而,對於那些沒有生育能力的父母來說,領養孩子卻是他們實現這個夢的最主要的途徑。由於各國在領養孩子方面存在著種種的限制和當地政府的官僚辦事作風,以及領養業領域染上了可怕的銅臭,因此,在通向領養孩子的道路上可謂是布滿了荊棘、坎坷,甚至是陷阱。3月17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的記者金•克拉克和南希•舒特經過采訪撰寫了這篇報道,揭開了國際領養業的黑幕。
■跨越12個時區領養孩子
這是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一個孤兒院,有一對來自美國馬裡蘭州弗雷德裡克的夫婦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男的叫蘭迪•庫姆斯,女的叫芭芭拉。是什麼巨大的力量吸引這對中年夫婦跨越12個時區從地球的另一側來到寒冷的西伯利亞,與陌生人會面呢?今年2月21日,庫姆斯夫婦站在新西伯利亞的二號嬰兒院,尋找一個出生纔9個月名叫維克多利亞•伊斯托米那的嬰兒。她的眼睛認真地注視著,那一刻,空氣簡直靜得出奇,也許是因考慮到這會永遠改變他們的生活。“照片上,伊斯托米那有一雙棕色的眼睛,”芭芭拉說,“可他們都是漂亮的藍色、藍灰色。”蘭迪輕輕地拍著孩子的背。“瞧那個!”他說,“你的笑把我也給逗樂了!”
庫姆斯夫婦是決定領養孩子的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之一。芭芭拉今年41歲,是一位會計師,蘭迪今年42歲,是一位計算機繫統的工程師。他們曾企求給他們3歲的女兒喬迪恩增添一位小妹妹或小弟弟,可是由於去年宮外孕破裂,幾乎將芭芭拉置於死地,再生個孩子的願望隻能成了泡影。“我對領養並不抱希望,”芭芭拉說,“蘭迪卻一點也沒有顧慮。”直到去年夏末,芭芭拉纔拋棄了所有的擔憂,她怕領養的孩子不如親生的有感情,自己會比較喜歡親生的孩子。他們很快就知道他們將去俄羅斯尋夢,因為有朋友剛剛從那裡回來。朋友認為,芭芭拉的家原本就有一點俄羅斯的血統,這對沒有生育能力的美國父母肯定會要這些俄羅斯孩子,因為他們都過了40歲,並且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完全有條件再領養一個。“那兒有孩子,”
芭芭拉聽說後就對蘭迪說,“讓我們去領養吧!”
■領養業已經成了牟利業
在過去的35年中,國際領養業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從最初的一種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的家庭秘密發展成一種令人寬慰值得贊頌的行為:幫助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找到孩子,幫助那些處於絕對緊張的生育父母,給那些沒有孩子的家庭帶來做父母親的福音。
由於近年來,無法生育率的增加,再加上社會上同性戀和獨身人數的增多,因此人們對領養孩子的興趣急劇增加。1988年,據對美國婦女的一項調查發現,大約隻有20萬人有領養孩子的想法,可是到了1995年,統計數字卻翻了一倍多,有50萬人想要領養孩子。可是,大多數人喜歡健康的白人孩子,而美國國內福利院根本無法滿足這一需要。原因是許多美國人跑到國外去構築家庭,其數量在過去的10年中翻了一倍多,每年多達1﹒8萬戶。
就在社會對領養孩子顯得越來越寬容時,領養孩子的程序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價格也越來越昂貴,而且充滿著潛在的令人傷心的經歷。領養業已從原先由福利院機構和未婚母親之家的嚴格管理領域演變成了自由市場。嬰兒可以在互聯網上公開叫賣,就像第678號孩子的宣傳那樣,“右手畸形,但精神良好,很討人喜歡”,並大肆叫喊領養這些孩子可“免去手續費”。那些利欲熏心的行業和無執照的嬰兒領養中間商竭力鼓動得口干舌燥,“保證可以為那些渴望得到孩子的父母聯繫到他們夢中的孩子,價格嗎,好說,也就是1﹒5萬美元到5萬美元不等。”
“我已習慣說領養已經成了一種行業。”蘇姍•考克斯說。她是位於俄勒岡霍爾特國際兒童福利院的副院長。她說:“我覺得現在這事已經成了一個產業了。”
■丑聞迭爆的國際領養業
在金錢的驅使下,最近,國際互聯網爆出了臭名昭著的跨國領養雙胞胎的丑聞,這充分說明了領養孩子的陣地前沿是多麼的冷酷無情和陷阱連連。
據稱,加州的一位領養中間商蒂娜•約翰遜花了6000美元就與加州的一對夫婦談妥了領養他們的一對8歲的雙胞胎女兒。接著,她又以1﹒2萬美元轉手將這對孩子賣給了英國的一對夫婦。這對英國夫婦忙匆匆抱著孩子從加州輾轉到阿肯色州,利用美國各州法律的不同,鑽空子辦妥了手續,然後,又倉促地離開了美國。這對孩子目前在英國某福利院的看護下,當局正在調查此宗領養事件中的不可告人的內幕。
3月1日,美國阿肯色州的普拉斯基縣的法院開始審理這宗跨國領養的糾紛案,那對孩子的生母特蘭達•韋克正在要求重新獲得對兩個女兒的撫養權。
在成千上萬的沒有達到上述令人惡心程度的領養孩子的案件中,那些一直與似乎已經破裂的領養制度作鬥爭的人們不禁要問,“如果領養業如此造福大眾,那麼為什麼要經歷如此的艱辛呢?那些想要領養孩子的父母必須要進行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哪些機構可能是安全的?他們會冒險與那些沒有執照的中間商打交道嗎?他們該不該接受那些決不像說得那樣健康的孩子呢?”因為他們手頭上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參考的客觀材料!這些想領養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可能重蹈他人傷心透頂的覆轍,而且他們銀行的存款也會因領養失敗或者受到欺詐而被榨干。
統計數字有力地證明,這種趨勢正在變得越來越惡劣,就拿1990年來說,大約有20%領養孩子的家庭由於孩子的生身父母最終時刻改變了主意或者受到蒙騙而錢財兩空。到了1999年,這個令人心碎的數字已經上升到了28%。
■領養父母有苦無處訴
而對精神上受挫欲領養孩子的父母來說,雪上添霜的是他們的領養權利根本得不到保護,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權利。
19世紀和20世紀領養孩子爆出的丑聞最終導致了相應法律的頒布,以保護兒童和生身父母,可實際上根本沒有保護那些想領養孩子一方的法律。全美各州的管理者均稱,他們之所以忽視大多數對那些領養機構的抱怨,原因在於現在根本不存在什麼法律規定,以解釋領養費的多少或者對排隊領養孩子的名單的精確情況,所以根本談不上為未領到孩子的父母補償損失了。
由於領養孩子的供需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差異,所以跨國領養孩子的價格也陡然增加。據統計,每年平均領養一個孩子的費用大約是以15%的速度遞增著,2000年美國全年在領養方面的支出高達14億美元。雖然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兒童福利院對本州居民領養孩子提供免費供應,但是大多數美國國內的私人領養費用均為6000美元到3萬美元不等。而到國外領養價格更是高得驚人,從東亞領養孩子的1﹒5萬美元到危地馬拉的2萬美元不等。蘭迪和芭芭拉領養維克多利亞的費用,如果算上往返旅途費用,那麼就會花掉他們2﹒5萬美元到3萬美元。
迄今,最大一宗款項約合1﹒4萬美元已經打入了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弗蘭克國際兒童資助基金會的帳號裡,這個組織是美國國內最大的專門提供俄羅斯孩子的組織之一。1998年,弗蘭克基金會共收入410萬美元,淨利達937515美元。該基金會的發起人尼娜•科斯蒂娜本人就賺得了197017美元。許多領養孩子的父母因為支付巨額領養費和其他許多莫名其妙的開銷而陷入了極度經濟困境。現年37歲的空軍少校情報官卡倫•格羅斯曾從哈薩克斯坦領養了一個剛出生的女嬰。他說,“星期日,我身上帶著1﹒2萬美元飛赴莫斯科,可回來時錢卻沒有了,這些錢到哪裡去了?”
■國外領養孩子的陷阱
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從國外領養的孩子數已經翻了一倍多,從1990年的7093人到去年的18444人,而且這個數字仍在增長。由於國外領養業是有利可圖的,因此,許多專門從事國外領養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即使到國外領養孩子避免了國內一些煩瑣的領養程序,但總的說來仍是困難重重,有時甚至充滿著陷阱。而在這些布滿荊棘的領養之路中,最令人頭疼和可怕的是孩子的健康狀況問題。由於缺乏孩子真實的健康狀況說明,許多領養父母上當受騙,領養的孩子不是大腦遲鈍,就是發育不良抑或身體殘疾。
來自田納西州阿比松的德比和戴維•克裡克夫婦的遭遇就是眾多不幸領養者的縮影。克裡克夫婦於1996年從格魯吉亞共和國領養了一個男孩,雖然那個孩子據稱纔10歲,但是最終卻發現他已經是14歲的孩子了,而且還患有嚴重的精神病。而庫姆斯夫婦的例子也很是不幸,這對夫婦在領養之前壓根兒一點也不知道他們女兒的生父,也不了解女兒的生母–––一位在產院剛生下孩子就離開的20歲的商店營業員。
而通常那些想領養孩子的父母往往事先先觀看一下簡單的錄像和孩子病歷的概要。實際上,小維克多利亞的病歷評語充滿了諸如“營養嚴重不足”和“圍產期腦病”等神經學的術語。“這太可怖了。”芭芭拉說。庫姆斯夫婦帶著這盤錄像帶,向一位兒童醫生報告,並且還在一名翻譯的幫助下,找了孤兒院的醫生。“她是很健康的嬰兒。”那名醫生說。於是,這對夫婦開始準備行李前往西伯利亞。兩天後,庫姆斯夫婦站在了西伯利亞的一名法官前,經過近40分鐘的盤問,庫姆斯夫婦最終還是將這名缺乏維生素D的孩子帶回了美國,現在取名叫維克多利亞•尼古拉•庫姆斯。
據悉,美國夫婦領養的兒童大多數來自俄羅斯這樣的國家,那裡醫療繫統十分破落,孕婦往往沒有接受產期的護理或檢查,而且營養嚴重不良,孩子們也往往遭受疾病的折磨。而那裡的鄉村醫生通常對這些常見病不予治療,諸如梅毒、肺結核、腸道寄生蟲病以及肝炎B和C型。
這些健康問題在孤兒院更是惡化,孩子們往往營養不良,缺乏及時必要的對個人健康和精神問題進行治療。在去年的一份調查中,從亞洲國家領養的孩子中有75%的人身體發育嚴重不良。為此,專門治療從國外領養來的孩子的神經心理學家不得不在治療前讓領養父母簽訂一份孩子今後出現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不得向醫生尋求責任的保證書。而弗蘭克基金會的尼娜•科斯蒂娜則稱,“當父母站在孤兒院內,看著擺在面前的醫療記錄時,那麼最好是三思而後行,打電話給美國的兒童醫生進行咨詢,這是關繫到終身的決定。”然而芭芭拉說,經過長達10多個小時的飛行,好不容易來到新西伯利亞,而面對眼前的情況,讓她說“不”也是難以說得出的,畢竟,孩子除了尾骨有些異樣外,其餘的病情也都聽說了。芭芭拉說,“既然已經領養了孩子,那就用母愛的感情去對待她,好在我們現在已知道她的健康問題了。”
■美國試圖規範領養業
那種無法說明用處的錢深深地吸引著那些居心叵測的人。就拿前一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蒂娜•約翰遜的案件來說,那位正在接受FBI調查的中間商蒂娜安排了將美國夫婦的孩子轉賣給一對英國夫婦,從中牟取黑錢。
有消息說,FBI正在調查涉嫌蒂娜的另一宗案件。她在聖地亞哥開辦了一個關懷心靈輔助機構,據稱該機構專門向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索價11900美元,但從來沒有給他們找到過孩子,而蒂娜也從不回電話或者電子郵件。此外,蒂娜還開辦了一個網址為www﹒iattractmoney﹒com的網站。在該網站,她玩起了一夜暴富的鬼把戲,一直到最近,纔將自己稱為是“蒂娜•德佛羅克斯,成功的咨詢者”。
巨額利潤的利誘也令那些潛在的可做代育母親的女子頭腦發了昏。在監獄裡,至少關押著兩名代育母親,她們向幾個家庭保證,一旦孩子出生,就立即將孩子送給他們領養,然後,從他們那裡獲取了大筆的生活費,但當那兩名婦女的孩子生下來後,卻逃之夭夭,結果最後東窗事發,被關入了監獄。
為了規範領養業的秩序,美國國會經過10多年的辯論和努力,終於在去年批準執行國際領養條約的立法,旨在停止領養業中存在的走私,促進國際領養業正常發展。首先,美國將花3年的時間,成立一個中央的權力機構,專門審核和鋻定領養機構並成立聯邦數據庫。“如果一旦發現對某個領養機構存在抱怨,那麼就將取消那個領養機構的資格。”美國國務院的兒童問題辦公室的主任瑪麗•馬歇爾說,“一旦該中心機構建成,那麼所有的信息都將上網,那些想領養孩子的父母隻要上網查詢就可了解到權威的信息,這對國內領養孩子同樣有用。”
與此同時,領養提倡者也建議在領養孩子時,那些父母不僅應該用心,而且還得用腦。“如果你想買一輛汽車,那麼,你決不會連《消費者報告》也不查詢一下,就扔下4﹒5萬美元。”位於密執安州的兒童醫生傑裡•傑尼斯塔說。他曾從印度領養了5個孩子,“我看到許多人在領養孩子付出大筆的錢時,連一點準備都沒有。你必須在家裡作好一番準備。” (作者 建平 選稿 王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