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9日消息: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九五”期間,我國成功地克服了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GDP年均實際增長8﹒3%,明顯快於世界各國平均增速,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三大產業共同發展
“九五”計劃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實際增長8﹒3%,超額完成“九五”年平均增長8%的計劃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前3年實現了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速度是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下實現的。在過去的5年,世界經濟年平均約增長3﹒8%,其中發達國家年平均約增長3﹒3%,發展中國家年平均約增長5%,均明顯低於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94萬億元,按現行彙率折算,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九五”時期也是國家財力增加最多的一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累計超過5萬億元,比“八五”累計增加1﹒3倍。
三大產業共同發展。按可比價格計算,“九五”期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實際增長3﹒5%,第二產業年平均實際增長9﹒8%,第三產業年平均實際增長8﹒1%。從產業結構變動情況看,第一產業比重持續平穩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有所提高。“九五”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18﹒2%,比“八五”時期下降了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49﹒8%,比“八五”時期提高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32%,基本保持“八五”水平。
農業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
主要農產品產量邁上一個新臺階。糧食產量於1996年突破5000億公斤大關後已連續4年穩定在5000億公斤左右的水平上,糧食生產和供給基本穩定,為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棉花、油料、糖料、肉類、水產等主要產品產量繼續保持較高生產水平,其中油料產量2000年比1995年增長31﹒1%,水產品產量增長70﹒4%,肉類產量增長19﹒2%,較好地滿足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農業生產結構有所改善。“九五”期間,在適應主要農產品需求結構變化和穩定主要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我國大力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目前,全國優質早稻面積約占早稻總面積的50%,優質專用小麥面積約占小麥總面積的20%,優質專用玉米面積約占玉米總面積的20%,優質油菜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超過50%。
農業產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九五”期間,農業產業化趨勢明顯,生豬、蛋類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水果的生產也在加速規模化。農業生產的自然經濟特征不斷弱化,絕大部分農產品已走向市場,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在許多地區,逐步形成了由產前、產中到產後的農業服務體繫,向農民提供信息、資金、銷售等多種服務,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工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快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3年目標基本實現
“九五”期間,我國工業生產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到2000年末,工業增加值達3957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5年增長62﹒6%,年平均增長10﹒2%。到2000年,發電量達1﹒36萬億千瓦小時、原油1﹒63億噸、鋼1﹒27億噸、化肥3186萬噸、汽車207萬輛,比1995年分別增長34﹒6%、8﹒6%、5﹒3%、25%和42﹒8%。很多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發電量、棉布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糖產量位居世界第三。
“九五”期間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品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2000年與1995年相比,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了1﹒9倍,逐漸成為工業生產中的支柱產業。煤炭行業關井壓產成效明顯,2000年煤炭產量比1995年減少1/4以上;冶金行業總量控制取得積極進展,鋼產量增速趨緩,行業利潤顯著提高;連續4年虧損的制糖行業通過優化種植區域結構,調整壓縮落後制糖生產能力,2000年實現了扭虧為盈;紡織行業經過“九五”前3年的調整,在1999年整體扭虧的基礎上,2000年實現盈利大幅度增加。
“九五”期間,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有步驟地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造,同時堅持將改革與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通過“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性改組,鼓勵兼並、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實施再就業工程。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改革的積極推進使工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行業有12個實現了整體扭虧為盈或繼續增盈。1997年底虧損的6599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到2000年底已有70%以上擺脫虧損困境。
積極財政政策發揮重要作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
在積極財政政策的持續作用下,“九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比“八五”累計增加1倍多,集中力量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大事。
城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九五”期間新建城市道路1308公裡,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l887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824萬噸,日垃圾處理能力31317噸。城市綜合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針對“九五”期間,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情況,國家利用國債資金,加大了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加固和建成了一批防洪、排澇、灌溉等工程設施,累計加固新修大江大河堤防1﹒64萬公裡,增加行蓄洪面積1400多平方公裡,有效地增強了抗洪澇災害的能力。農村電網新建和改造取得積極進展,改變了農村電網布局不合理、技術裝備落後和網架結構薄弱的狀況,為提高農村的電氣化水平、降低農村過高電費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
能源工業繼續得到加強。“九五”時期,新增原煤開采能力9607萬噸,新增大中型發電機組容量9418萬千瓦,新增天然氣開采能力146億立方米,新增原油開采能力5895萬噸。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順利實現截流,小浪底工程的部分機組已開始並網發電,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廣州蓄能水電站竣工;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神府東勝煤田和塔裡木油田等重大項目開始發揮大的效益。
交通運輸能力大為提高。“九五”期間,國家充分利用國債資金,共新建鐵路主線正線交付運營裡程6140公裡,增建鐵路復線交付運營裡程4365公裡。全長2553公裡、跨越九個省市、貫穿南北的第二大經濟動脈--京九鐵路,以及在復雜地質艱險山區修建的、全長899公裡的電氣化鐵路--南昆鐵路全線通車。累計新建公路88770公裡,其中新建高速公路11449公裡。全長1262公裡、投資393億元的我國第一條國道主干線京滬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新建、改建、擴建了一些機場,投資87億元、總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的首都機場航站樓的竣工,使年輸送旅客能力由原來的870萬人次提高到2630萬人次,提高了兩倍。新擴建萬噸級港口碼頭年吞吐量22588萬噸。
通信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以“八縱八橫”光纜為主體的省際干線傳輸網的建設,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蘭西拉光纜通信干線正式開通並投入使用,工程總投資6﹒12億元。
對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九五”期間,我國進出口總額達17739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長74﹒9%。其中出口9617億美元,增長85﹒5%;進口8122億美元,增長63﹒7%。外貿順差累計達1495億美元,比“八五”時期的223億美元增加1272億美元。到199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位次已從1995年的第十一位提升至第九位。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新的進展。“九五”期間,在不斷鞏固和擴大對歐、美和亞洲市場出口的同時,積極開拓非洲、拉丁美洲等市場。我國對外出口超過1億美元的國家(地區)由1995年的67個增加到2000年的82個。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九五”期間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加1﹒4倍,年平均增長19﹒1%,其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5年的29﹒5%上升到2000年42﹒3%。出口商品中,2000年工業制成品比重由1995年的85﹒6%上升到89﹒8%,上升了3﹒2個百分點。出口比重的這一變化,標志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質量不斷提高。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繼續提高。“九五”期間,我國實際利用外資2894億美元,比“八五”增長近80%,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136億美元,增長87%。在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利用外資質量和結構逐步改善。外商投資平均項目規模由80年代初期的120多萬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萬美元,迅速提高到“九五”期間的300多萬美元。境外大公司、大財團來華投資增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約400家在華投資。隨著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外廠商投向我國基礎設施的資金和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明顯增多。“九五”期間我國利用發行證券吸引外資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通過境內外發行股票方式共籌集近140億美元外資入境。
外彙儲備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人民幣彙率保持穩定。外彙儲備由1995年底的736億美元升至2000年底的1656億美元,增加1﹒25倍,位居全球第二。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周邊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的衝擊,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1997年以來,人民幣彙率基本穩定在每100美元兌換830元人民幣左右,總體上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態勢。
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0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80元,剔除價格因素,“九五”期間年平均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253元,剔除價格因素,年平均實際增長4﹒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底已突破6﹒4萬億元,比1995年增加3﹒5萬億元,增加1﹒2倍。
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改善,食物性消費支出比重繼續下降。在城鎮,居民消費中食物性消費的比重由1995年的49﹒9%降低到2000年的39﹒2%,下降了10﹒7個百分點,其中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了15﹒2%。與此同時,牛羊肉、禽蛋、水產品、蛋類的消費量分別增長10﹒9-37﹒5%,鮮乳品及酸奶增加1﹒3倍。在農村,食物性消費所占比重由58﹒62%下降到50%左右,下降8個多百分點。居民食物性消費所占比重的下降,標志著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並逐漸向高檔化發展。到2000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達116﹒6臺,比1995年增加26﹒9臺,已經接近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洗衣機擁有90﹒5臺、家用電冰箱86﹒7臺、沐浴熱水器49﹒1臺、抽油煙機54﹒1臺,比1995年分別增加1﹒5臺、17﹒6臺、19臺和19﹒6臺;1999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彩電38﹒2臺、冰箱10﹒6臺、洗衣機24﹒3臺,比1995年分別增加21﹒3臺、5﹒5臺和7﹒4臺。與此同時,家用電腦、轎車等高檔消費品也逐漸進入高收入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量不斷上升,到2000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汽車0﹒51輛、家用電腦9﹒72臺、家用攝像機1﹒34臺。
居民住宅面積不斷擴大,生活環境明顯改善。隨著住房建設力度的加大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深化,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預計達10﹒2平方米,比1995年的8﹒1平方米擴大了2﹒1平方米。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明顯提高,2000年已達77﹒1%,比1995年提高了41﹒4個百分點。住宅裝飾水平不斷提高,城鎮綠地面積也逐步擴大;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有所增加,住房結構質量不斷提高。人均住房面積由1995年的21﹒01平方米增加到1999年的24﹒23平方米,增加了3﹒22平方米。其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泥土結構所占比重達76﹒9%,比1995年提高了5﹒5個百分點。農村自來水、電力供應面不斷擴大。電話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全國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機由1995年4﹒7部提高到2000年20﹒1部。
市場價格水平基本穩定。“九五”期間,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1﹒8%,市場價格總體上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態勢。分品種看,農產品和家電耐用消費品價格持續下降,糧食、油料、棉花、肉禽、鮮菜年平均分別下降6﹒2%、4﹒7%、5%、4%和4﹒1%,家電耐用消費品價格年平均下降6﹒4%。居住和服務項目價格年平均則分別上漲5﹒5%和13﹒4%。
科技教育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科技成果碩果累累。“九五”期間累計投入科技經費5828﹒3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88﹒9%。共締結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合同128﹒9萬項,成交合同金額2240﹒8億元,分別為“八五”時期的1﹒15倍和2﹒4倍。兩繫法雜交水稻技術的應用、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體細胞克隆羊的誕生、轉基因試管牛的問世、“神舟”號飛船上天以及“神威”計算機、12英寸單晶 材料、納米技術等一繫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又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雖然“九五”期間,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還應看到前進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微觀經濟主體的內在活力仍然不足,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經濟結構不合理現像仍比較突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部分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等。這些問題有的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有的是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的最終解決有待於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有待於宏觀調控的進一步完善,歸根結底有賴於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 (新華網 於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