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早報網絡版3月29日報道:小布什本人對外交並不在行。為了彌補不足,他給外國元首打電話,獨創“電話外交”,在白宮接見多國外國元首,大行“峰會外交”,親自摸爬滾打積累經驗。除此之外,就是精心挑選了一批外交老手充當自己的幕僚。可是,這些幕僚並沒有按小布什的意思擰成一股繩為他效力。
據27日出版的《紐約時報》披露,小布什的外交班子形成了兩個相互競爭的陣營–––理念保守的五角大樓與觀點溫和的國務院。在關鍵問題上,他們已經為總統提供了互相矛盾的政策建議。
在五角大樓,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網羅了一批強硬派人士做自己的屬下。在美對伊拉克政策上,他們支持武裝伊反對派,推翻薩達姆。
而在國務院,國務卿鮑威爾則沒有如此強硬,他公開主張修改對伊拉克的制裁措施,以緩和目前僵持不下的美伊對峙。盡管鮑威爾也出身國防部,素有“溫和主戰派”之稱,但他還是發現自己的主張在國防部受到了“小瞧”。國防部副部長伍爾夫威茨曾對歐洲外交官說,五角大樓不會考慮國務院的對伊政策。
在其他問題上,如與朝鮮可能恢復導彈談判、與中國和俄羅斯接觸等,國務院似乎比五角大樓更開放;鮑威爾更強調與美國盟國的合作,而拉姆斯菲爾德則更強調美單方面采取行動。因此,“小布什必須自己來決定該采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因為他在許多問題上得不到一致的政策建議”,一名高級政府官員如是說。這位高官還說,分歧可以私下討論,總統也可以收到不同意見,但一旦總統作了決定就能付諸實施,這纔是理想狀態。所有政府都應該容忍政策辯論,但應努力避免公開分裂。
從目前小布什政府外交班子的運作看,盡管他們仍處於“磨合期”,但已有明顯的證據顯示,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大可能靜靜地隱藏起來。
小布什心裡明白,在外交政策上,他離不開這些外交政策顧問。或許正因為如此,這些顧問之間增強了競爭,因為他們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到實際政策中去。在這種情況下,副總統切尼得到了“天賜良機”,乘勢招募了自己的外交政策謀士,大有擔當爭端“調停人”勢頭。因此,有分析家指出,切尼在外交政策上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實權的副總統。但從國務院一方來看,切尼更傾向於五角大樓,因為他在老布什年代曾出任五角大樓的掌門人。
至於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小姐,她也將自己定位為外交政策協調人,而非政策制定者。她還自豪地稱自己是小布什的“耳目”。
截至目前,賴斯小姐到底要傾向於競爭雙方的哪一方還不甚明了。拉姆斯菲爾德選的人,是明顯的保守派;而鮑威爾選的兵,則是溫和派占主導地位的職業外交官,所以兩個陣營的分界線已相當清楚。比如,拉姆斯菲爾德選擇道格拉斯珀爾關繫密切;彼得羅德曼被提名為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而他又被視為俄羅斯和歐洲問題的保守人物。與此相對照,鮑威爾則挑選了理查德漢斯擔當了國務院政策規劃司的司長。漢斯主張改革美國現行的制裁政策,反對武裝伊拉克反對派。而且,鮑威爾基本不選擇在意識形態上支持共和黨保守派的人進國務院。
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專家羅伯特卡根評論說:“很顯然,拉姆斯菲爾德想讓保守派充斥國防部。這些人自己也認為他們的政策會與鮑威爾發生衝突,而且他們還努力加大這種衝突。公允地評價,這種情形已接近了裡根政府時期的舒爾茨–溫伯格之爭。”舒爾茨當時任國務卿,溫伯格任國防部長,兩人在政策和個人關繫上均發生過公開的衝突。
據他們的同事透露,盡管鮑威爾、拉姆斯菲爾德和賴斯這3個主要角色間以前關繫一直良好,彼此之間也沒有舒爾茨–溫伯格式的個人恩怨。而且此3人每周要共進一次午餐,每天早上7時15分要通過電話互相點個卯,但在政策問題上,他們已復活了裡根時期的“理念紛爭”。
不難預見,他們的政策衝突將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伊拉克,新的制裁措施如何形成;臺灣,是否售臺先進武器;俄羅斯,如何與其談判導彈防御問題;巴爾干,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歐洲人在那裡的維和行動;朝鮮,是否恢復克林頓政府已經開啟的導彈談判。 (選稿 趙師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