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9日消息:近年來,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準確率有了明顯提高,國家級預報準確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4%,區域級(省級)預報水平提高了5%到10%,預測與實況的相關繫數提高了12%,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今天,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項目––“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繫統的研究”通過了專家組驗收。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氣像學家陶詩言表示,通過這一項目建立起的短期氣候預測業務繫統已經達到了90年代後期國際水平,它的研究和應用,對於提高我國短期氣候預測準確率起了決定性作用。
據介紹,短期氣候變化是指從1個月到1年的氣候變率和氣候異常。許多災害,如干旱、洪澇、低溫、持續高溫等,均與短期氣候異常密切相關。據統計,每年因氣候災害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在1000億元以上,死亡人數在6000人以上。而研究表明,具有較高準確率的短期氣候預測能使現有受災損失減少1%到2%,即每年可以避免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
從90年代起,研制短期氣候預測繫統開始成為各國氣像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新熱點,美、英、日、加、澳等國利用動力氣候模式所進行的業務氣候預報,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往,我國的短期氣候預測主要依靠統計法,準確率不高,也不穩定,新的業務繫統首次實現了動力氣候模式與統計法相結合,大大增強了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物理基礎和綜合決策、預測能力。
這套繫統已經在近3年夏季降水預測中發揮了強大威力。1998年和2000年夏季降水趨勢和主要雨帶的預測與實況基本符合,特別是對1998年汛期長江流域的嚴重多雨洪澇,2000年汛期黃淮地區的多雨洪澇和北方部分地區的少雨干旱,預測相當成功。
中國氣像局局長秦大河表示,目前,我國氣像產品的可信度日益增強,在為各級政府制定國民經濟計劃、趨利避害、防災減災方面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科學依據,產生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