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早晨在耶路撒冷南部發生了一起汽車炸彈爆炸,造成7人受傷;時隔6小時,在耶路撒冷北部又發生一起自殺性炸彈爆炸,1人當場被炸死,另有約30人受傷。
3月28日早晨在以色列中部城鎮的一個加油站附近,發生了一起自殺性炸彈爆炸,造成兩名年僅十幾歲的學生死亡,4人受傷。
3月28日晚上以色列出動軍用直升機轟炸了巴勒斯坦,造成2人死亡,60多人受傷,阿拉法特的精銳部隊和官邸受到了直接的打擊。
3月29日上午50多名巴勒斯坦群眾在加沙北部埃雷茲舉行了抗議以軍28日晚轟炸巴勒斯坦地區的示威活動,與以色列軍隊發生激烈衝突,兩名巴青年被以軍開槍打死。
以方稱空襲為打擊恐怖事件
據報道,以軍的空襲行動是在以色列總理沙龍召開安全內閣會議後進行的。以總理辦公室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表示,空襲目標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都與近日發生的幾起針對以色列的恐怖爆炸事件有關。
當地時間28日晚上(北京時間3月29日凌晨2時),以色列軍方為了對連日來發生在以境內的爆炸恐怖事件進行報復,出動了武裝直升機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下的加沙、拉馬拉和希伯倫地區發動了空襲和炮擊,包括阿拉法特精銳保鏢部隊司令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警察局、阿拉法特官邸在內的6個目標均遭打擊,大約持續了1個多小時的空襲造成1名總統衛戍部隊成員和1名婦女死亡,60多人受傷。在這次轟炸中,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在加沙的住所遭到了破壞,房屋的玻璃破碎,牆壁出現裂縫,阿拉法特當時正在安曼參加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
空襲發生後,以色列軍方公然表示:“我們實施此次攻擊的目的是打擊那些對恐怖活動直接負責的人!”以軍方透露說,此次襲擊是對這幾天來以色列境內接連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的報復,因為先後有30多名以色列公民被炸死炸傷,襲擊的目標均是巴自治機構政府部門,具體目標包括:拉馬拉“17部隊”司令部大樓,加沙“17部隊”四處目標,加沙南部阿爾巴拉“17部隊”的一處訓練營和彈藥庫。
由於這次武裝衝突是以色列強硬派人物沙龍上臺以來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加上目標直指阿拉法特,所以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巴方稱空襲是無端侵略行為
事發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的高級顧問拉赫曼說,以軍的空襲行動是“無端的侵略”。阿拉法特的另一名高級顧問拉迪納在約旦首都安曼指出,以軍的空襲是“危險的升級行動”,摧毀了“和平的最後機會”。
連環爆炸案的幕後指使者到底是誰?
在3月27日恐怖爆炸事件發生之後,巴勒斯坦伊斯蘭激進組織“哈馬斯”和“傑哈德”先後聲稱對爆炸事件負責。“哈馬斯”在28日發表的一項聲明中稱,他們將繼續籌劃對以色列實施一繫列的打擊行動,其中有7起炸彈爆炸計劃已安排就緒,將於近日實施。
“哈馬斯”除了公然宣稱對這起恐怖爆炸事件負責外,還向約旦河西岸的一家新聞媒體送走了一盤據說是襲擊以色列“勇士”的錄像帶,並且散發了大量的傳單。在這盤錄像帶中,一名顯然剛剛理過頭發,刮過胡子,穿著新衣服的20來歲的巴勒斯坦青年坐在一張搖搖晃晃的桌子後頭,他面前的桌上架著三挺機關槍,擺著一本書,他身後的牆上掛著一面綠色的巴勒斯坦旗幟。巴勒斯坦青年慷慨激昂地說:“我是‘阿爾哈桑旅’的第12名無畏勇士,我們隨時準備把自己的血肉之軀化為殺死猶太占領者的鋼釘!”發表完這通慷慨陳辭之後,他最後高唱一首巴勒斯坦革命歌曲!
僅僅數小時後,耶路撒冷一輛以色列公共汽車發生爆炸,20餘名以色列無辜平民因此被炸傷,襲擊者就是這個巴勒斯坦青年。“哈馬斯”在緊隨其後散發的傳單中聲稱,錄像帶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名叫迪亞•塔威爾,約旦河西岸拉馬拉人,是約旦河西岸最有名的比爾扎伊特大學在校學生。
“哈馬斯”高級領導人穆罕默德•阿爾•扎哈爾在加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管以色列的暗殺和轟炸是多麼地殘忍,我們的抵抗運動必將繼續進行下去!”
在加沙城,短短5分鐘時間內,以軍的4架武裝直升機分兩次向加沙城內的阿拉法特的官邸、加沙電力樞扭、通訊中心發射了8枚導彈以及數十枚火箭。跟以往以軍空襲巴自治政府目標時往往預先發出警告不同的是,這次空襲前巴方沒有接到任何的警告,所以當以軍的武裝直升機突然出現在加沙上空的時候,城裡還是一片燈火通明,街頭人來人往,就連以軍所攻擊的目標附近也有不少人,所以當導彈和火箭彈從天而降時,人們嚇得四處逃竄。
雖說巴安全部隊在空襲後迅速封鎖了遭空襲現場,但記者和圍觀的巴勒斯坦群眾顯然還能看清阿拉法特的官邸已經被嚴重損毀。
在加沙最大的舍法醫院,4名受傷的軍人正在急救室裡接受搶救,而舍法醫院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值班醫生聲稱,至少有10多名“17部隊”的官兵負傷,其中一些官兵的傷勢相當嚴重。
阿拉法特精銳部隊為何成為攻擊目標?
既然“哈馬斯”公布了恐怖襲擊者的錄像帶,以色列政府因此也知道襲擊者到底是誰,那麼以色列為什麼還把一口惡氣全都撒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的精銳保鏢部隊“17部隊”的頭上呢?
眾所周知,今天的“17部隊”實際上是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高級官員的貼身保鏢,擔負著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高級官員工作居家外出的安全保衛重擔,是包括美國、以色列在內國際社會承認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合法武裝之一。由於保密原因,不論是美國的中情局,還是以色列的摩薩德至今仍無法得知“17部隊”的真正實力,隻知道該部大約有1500人左右,包括內勤、安保、通訊、特種駕駛、特種作戰以及後勤等方面的專家。
然而,在美國中情局和以色列摩薩德等情報機構的眼裡,“17部隊”仍是以色列境內頻頻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的真正幕後指使。一旦有衝突發生,“17部隊”的駐地往往成為以軍報復攻擊的目標,高級軍官往往成為以色列特工的暗殺對像,所以這幾天一連串的恐怖爆炸事件發生之前,“17部隊”首當其衝地成為以軍的攻擊對像。
沙龍為何敢向巴勒斯坦發起空襲?
面對著越來越嚴峻的巴以局勢,國際社會也向沙龍新一屆以色列政府施加了不小的壓力,但沙龍為什麼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向巴勒斯坦自治機構發起空襲呢?
原因之一是沙龍面臨著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接二連三的恐怖爆炸使極可能使以色列人失去對沙龍的信心和信任。為此,沙龍早就向軍方大開打擊巴勒斯坦目標的綠燈。
原因之二是美國新政府十分明顯的偏袒立場。在空襲發生後,美國表示,軍事手段解決不了衝突,呼吁有關各方結束血腥衝突。美國政府除了發一發如此空洞的呼吁外,在實際行動的天平卻明顯傾向以色列一方:27日美國國務院曾嚴厲批駁中東國家對以色列過於嚴厲的批評;28日美國又投票堅決反對向巴以衝突地區部署聯合國軍事觀察員。
巴以是否會跌入衝突深淵呢?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自去年9月28日爆發的暴力衝突已經持續了整整半年。衝突沒有任何緩和的跡像,相反,近兩天發生的一繫列事件,預示著巴以兩個民族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冤仇”正越結越深。
讓國際社會感到憂心忡忡的是,以色列可能擴大對“17部隊”等重點目標以外其它巴勒斯坦目標的攻擊,因為一名參加沙龍內閣會議之後的以色列政府高級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說:“這不是我們對以色列遭恐怖襲擊後的報復政策,而是以色列向恐怖主義宣戰的持續戰略。我們已經決定在隨後的幾天裡發動更多的襲擊。”
相關專題:中東和平進程 (新聞晨報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