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場高手校規殺手
布萊爾在蘇格蘭愛丁堡的費特斯學院上中學時是個有名的搗蛋鬼。他經常違反學校規章,但他那時就顯示了政治家的技巧––每當他在違反校紀的路上越走越遠乃至達到將嚴重損害他的人品和學業,或者學校即將對他進行嚴肅處分時,他總能戛然而止!費特斯學院對學生留的發式有規定:不能低於領口且必須能置於耳後。但布萊爾卻留了一頭垂過肩膀的長發,並且在頭發上抹上黃油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最了解布萊爾在費特斯學院就學時的品行的人當屬他當時的女友阿曼達•麥肯奇•斯圖亞特,當時她作為費特斯學院的第一名女生與布萊爾同在歷史繫六班。阿曼達是歷史繫440名學生中裡惟一的女孩,理所當然地受到無數男孩的狂熱追求,布萊爾也加入了這場追逐賽並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阿曼達評價布萊爾說,“他是如此光芒照人,活力四射且古怪滑稽。他居然可以戲弄老師們並總能逃脫懲罰,看來他比其中的大多數老師要聰明。”
布萊爾的老師埃裡克也曾為布萊爾不遵守校規而發生多次衝突。埃裡克說:“布萊爾經常莫名其妙地敲我書房的門,衝進來然後花15分鐘與我展開辯論,說某條校規應該改變雲雲。布萊爾充滿活力,狂熱,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非常喜歡與人辯論。他是一個鑽規則空子的專家。你們知道,學校的紀律不讓學生抽煙喝酒,但我不敢說,布萊爾沒有沾染過煙酒,他會有辦法的。”
許多老師也確實發現布萊爾令人頭痛。一位叫戴維的老師認為:“如從布萊爾外表看,大家都把他看做是典型的反叛形像;但若從他熟練的‘表演’技巧來看,他可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角色。他顯得很隨和,讓你相信他對你毫無保留,但是你永遠都看不清真實的布萊爾。他不喜歡暴露自己,以防有些人發現他的弱點。他對以什麼樣的面貌與人打交道非常在意,他非常聰明和富有心計。千萬別忘了他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實際上,布萊爾“壞孩子”形像更多的是反映了他塑造並張揚自我的個性,但他實際很少迷失自己。布萊爾對自己違反紀律也很警醒並盡量避免。但當埃裡克1971年離開布萊爾後,他在自己的最後一學年裡重新變得狂蕩不羈。埃裡克的繼任羅伯托感嘆道,“布萊爾是我見過的最難教的學生。”布萊爾也曾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但也許是他激進和放蕩的態度讓當時有意栽培他卻保守苛刻的老師們無所適從。費特斯學院的校刊曾發布該校“優秀人士”排行榜,布萊爾的哥哥比爾就名列其上,但布萊爾卻與其無緣。
布萊爾的頑劣表現令羅伯托終於失望,最後有一次失手打了布萊爾,這也是費特斯學院僅有的老師打學生的例子。羅伯托授予6名屢犯校規的學生“最佳6人”“稱號”,時年17歲的布萊爾便是其中之一。對此,布萊爾一直耿耿於懷。24年後他終於說出心裡話:“當時老師打我或許尚未對我造成傷害,但我一直堅決反對學校對學生進行體罰。”1971年,布萊爾完成了他的A級考試,就等再過幾周畢業離校,但頑劣習性仍然不改。當時的一名保守派校長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在他畢業前開除他。所幸的是,布萊爾女友阿曼達的父親斯圖亞特爵士找校長說了情並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即在畢業前最後的幾個星期裡布萊爾必須老老實實獃在愛丁堡的寓所中。後來有人開玩笑說,要不是女友家的庇護,英國首相的名單中也許就沒有布萊爾了。
狐朋狗友攢支搖滾樂隊
1971年,布萊爾悻悻離開費特斯學院並在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聯繫到一份工作。但一個朋友的朋友卻為他介紹了一位據說致力於搖滾樂的朋友艾倫,因此布萊爾鬼使神差地跑去找艾倫要合作成立搖滾樂隊,進入商業音樂領域。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布萊爾身邊隻有一把破吉他而且根本就沒學過正經的彈奏,卻向艾倫吹噓手藝如何精湛。艾倫看出了布萊爾的“冒牌”卻無奈自己也是一個搖滾樂的“假貨”,於是隻得實情相告。半斤對八兩,兩個“騙子”居然創立了自己的搖滾樂隊。
布萊爾於是成為樂隊的“經理”。但遺憾的是他們沒有“騙”到什麼錢,養不活自己,所以還得想其他辦法。艾倫有張祖傳的檸檬水的配方想出讓,但一直找不到買主。還是布萊爾臉皮厚,坐著公共汽車滿大街跑推銷,不知經歷過多少尷尬。但對這段艱難的經歷,布萊爾卻自我感覺很好。他說:“這段時光對我來說非常好,因為我再也不用焦急地等著父親寄錢了。我隻是想培養一點獨立生活的能力。”
此後,布萊爾還給一家食品店做鐘點工。布萊爾的同伴嘲笑他的牛仔褲太破,讓他買條新褲子。布萊爾繼續著他在費特斯學院的放蕩風格,選購了一條白色喇叭褲,特別緊身,以至布萊爾形容隻有吸氣時纔不致被繃開。布萊爾另外還給自己配上一件紫黑色帶斑紋的夾克。布萊爾披著過肩的長發,雙手插在屁股兜裡,露著豁齒,大聲招呼同伴們:“親愛的,讓我們走吧。”
生活的拮據養成了布萊爾每天記賬的習慣。如1972年1月14日記錄的一周賬目如下:支出22英鎊/收入33英鎊/利潤11英鎊/備注:高興。21日記錄如下:支出29英鎊/收入54英鎊/利潤25英鎊/備注:太高興。1972年5月6日是布萊爾19歲生日。搖滾樂隊準備演一場音樂會以示紀念。他們打出標語“前途光明的樂隊”。但實際情況是––艾倫後來自嘲說:“我們樂隊來了,但聽眾沒來。”
布萊爾是“癮君子”嗎
在布萊爾投身搖滾樂隊的這段時間內,他對政治尚沒有顯示出興趣。另外他成天混跡在形形色色的嬉皮士中,會不會染上毒品也頗令人關心。在布萊爾1994年7月競選首相時,有人問他在當年搞搖滾樂隊時是否“接觸”過毒品時,布萊爾回答得比較模糊:“沒有,我沒有‘沉溺’於毒品。”對此回答,有人反駁道,說“沒有接觸”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布萊爾樂隊裡的同事和朋友有很多人吸毒並在布萊爾參加的聚會中也吸毒,布萊爾如何不“接觸”呢?布萊爾回答“沒有沉溺”顯然更引起人們的疑問:布萊爾是否試過一二次還是干脆踫都沒踫過毒品?據說,布萊爾當年在搖滾樂隊時不像大多嬉皮士那樣自甘墮落,吸食毒品,相反卻“出淤泥而不染”。布萊爾身邊床頭常常擱著一本《聖經》,閑暇時閱讀借以打發時光。布萊爾善於調節情緒,不會太感壓抑而向毒品尋求精神安慰。當年布萊爾幫助在牛津建立的“丑陋的謠言”樂隊鼓手吉姆士說:“我從未見過布萊爾吸毒,這事看起來報刊炒作的嫌疑較大。”
1994年10月布萊爾再一次回答是否吸毒的問題時說:“不,我沒有吸毒。如果我吸過毒,你們能夠發現我身體中有毒(吸沒吸過毒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布萊爾的這次否定基本上平息了“吸毒”風波。布萊爾抽煙喝酒,但從不過量。他的一些朋友說,布萊爾有時很興奮陶醉,但沒有軟弱無力的失控,即使布萊爾隻有十八九歲的時候,他也有良好的自制力。此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布萊爾慢慢變得深沉而穩重起來。 (北京晨報3月30日 古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