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9日凌晨2時,以國防軍為了對連日來發生在以境內的恐怖爆炸事件進行報復,對巴自治政府控制下的加沙、拉馬拉和希伯倫地區發動了空襲和炮擊,包括阿拉法特精銳的警衛部隊司令部、巴自治政府警察局、阿拉法特官邸在內的6個目標均遭打擊,造成至少2人死亡,60多人受傷。由於這次武裝衝突是強硬派人物沙龍上臺以來的首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加上目標直指阿拉法特,所以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17警衛部隊”司令部變成火海
當地時間28日晚8時,巴自治區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拉馬拉同時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呼嘯的導彈劃破了拉馬拉寧靜的夜空。在短短5分鐘的時間內,以軍的4架武裝直升機分兩次向加沙城內的阿拉法特的官邸、加沙電力樞紐、通訊中心發射了8枚導彈以及數十枚火箭。跟以往以軍空襲巴自治政府目標時往往預先發出警告不同的是,這次空襲前巴方沒有接到任何的警告,所以當導彈和火箭彈從天而降時,人們嚇得四處逃竄。
由於這次襲擊十分突然,加上空襲發生時正值晚間城區最熱鬧的時候,所以3個巴城市人員傷亡慘重:在拉馬拉,阿拉法特的保鏢部隊––“17警衛部隊”的司令部大樓被炸,一名士兵被炸身亡,另一名當時正巧路過司令部大門的婦女被炸死,還有20多人被炸傷,許多建築物和停在外面的汽車冒出了熊熊的烈火;在加沙,“17警衛部隊”的4處目標和位於加沙南部阿爾巴拉“17警衛部隊”的一處訓練營和彈藥庫被炸;雖說巴安全部隊在空襲後迅速封鎖了現場,但記者和圍觀的巴群眾還是能看清阿拉法特的官邸已經被嚴重損毀;在加沙最大的舍法醫院,4名受傷的軍人正在急救室裡接受搶救,醫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值班醫生聲稱,至少有十多名“17警衛部隊”的官兵負傷,其中一些官兵的傷勢相當嚴重;在希伯倫,悄然潛伏在一座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山頭後面的以軍坦克分遣隊,突然向希伯倫城內的巴居民區內的預定目標發起了猛烈的炮擊,而希伯倫城內的猶太定居點的居民們則借機縱火焚毀巴勒斯坦人的商店。空襲發生後,以軍方公然表示:“我們實施攻擊的目的是打擊那些對恐怖活動直接負責的人!”
以軍為什麼屢屢打擊“17警衛部隊”
與近年來以境內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不同的是,在27日恐怖爆炸事件發生之後,巴激進的武裝組織“哈馬斯”除了公然宣稱對這起恐怖爆炸事件負責外,還向約旦河西岸的一家新聞媒體送去了一盤據說是襲擊以色列的“勇士”的錄像帶,並且散發了大量的傳單。
在這盤錄像帶中,一名顯然剛剛理過頭發、刮過胡子、穿著新衣服的20來歲的巴青年坐在一張搖搖晃晃的桌子後頭,他面前的桌上架著3挺機槍,旁邊擺著一本書,他身後的牆上掛著一面綠色的巴勒斯坦旗幟。
這位青年慷慨激昂地說:“我是‘阿爾哈桑旅’的第12名無畏勇士,我們隨時準備把自己的血肉之軀化為殺死猶太占領者的鋼釘!”發表完這通慷慨陳詞之後,他還高唱了一首巴勒斯坦革命歌曲!
數小時後,耶路撒冷一輛公共汽車發生爆炸,20餘名以平民被炸傷,襲擊者就是這個巴勒斯坦青年。“哈馬斯”在緊隨其後散發的傳單中聲稱,錄像帶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名叫迪亞•塔威爾,約旦河西岸拉馬拉人,是約旦河西岸最有名的比爾扎伊特大學的在校學生。
既然“哈馬斯”公布了恐怖襲擊者的錄像帶,以政府因此也知道襲擊者到底是誰,那麼為什麼還把一口的惡氣全都撒在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的保鏢部隊––“17警衛部隊”的頭上呢?
這還得從該部隊的來歷說起。“17警衛部隊”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初,一直是阿拉法特和巴自治政府高級官員的貼身保鏢,是包括美國、以色列在內的國際社會承認的巴合法武裝之一。
然而,在美國中央情報局與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聯合出版的最新《反恐怖手冊》裡,“17警衛部隊”仍被定性為“武裝恐怖組織”。然而,到了1985年,該部隊的地位和行動開始逾越其僅充當保鏢的權限,許多有恐怖行動經驗的巴解老戰士開始加盟該部隊,其人員的訓練科目也因此從安全檢查、駕駛、射擊、拆除炸彈、貼身保衛等防御性內容向攻擊性內容轉變,開始增加爆炸、暗殺、心理戰等科目的訓練,其成員的地位也從單純的準軍事化保鏢角色一躍成為巴解軍事組織中的龍頭老大,許多成員除了享受比普通巴解戰士高出3至6倍的高薪、在中東數國擁有豪華住房、配備有掛特殊牌照的高級轎車外,其家人在工作安排、住房條件和社會地位上還能得到特殊的照顧。
1985年9月,3名以色列人在塞浦路斯遭暗殺,“17警衛部隊”聲稱對這起事件負責,結果導致以色列對突尼斯境內的多個巴解基地發動空襲,“17警衛部隊”的名字此後纔廣為外界所知,並且被美國、以色列和西方許多國家列入世界恐怖組織的黑名單。由於種種原因,不論是美國的中情局,還是以色列的摩薩德,至今仍無法得知“17警衛部隊”的真正規模,隻知道人數大約有1500人,包括內勤、安保、通訊、特種駕駛、特種作戰以及後勤等方面的專家,其總部1982年之前設在貝魯特,其分支機構分布於多個阿拉伯國家。
20世紀90年代巴以關繫緩和之後,“17警衛部隊”隨同阿拉法特返回巴自治領土,成為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的巴自治政府的正式武裝力量。然而,在美國中情局和以色列摩薩德等情報機構的眼裡,“17警衛部隊”仍是以色列境內頻頻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的真正幕後指使。一旦有衝突發生,“17警衛部隊”的駐地往往成為以軍報復攻擊的目標,高級軍官往往成為以特工的暗殺對像。
美國偏袒沙龍膽壯
“哈馬斯”在以色列空襲後公開揚言稱,“哈馬斯”對以色列幾天來接連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負全部責任。“哈馬斯”高級領導人穆罕默德•阿爾•扎哈爾在加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管以色列的暗殺和轟炸是多麼殘忍,我們的抵抗運動必將繼續進行下去!”扎哈爾甚至還透露說,除了已經潛入以境內的12顆“人體炸彈”外,還有7名“經驗更豐富,行動更果敢,威力更巨大”的“人體炸彈”已躍躍欲試,隨時準備潛入以色列實施大爆炸。對此,以色列表示將采取以牙還牙的戰略。
一名參加了當晚沙龍內閣會議的高級官員直言不諱地說:“這不是我們對以色列遭恐怖襲擊後的報復政策,而是以色列向恐怖主義宣戰的持續戰略。我們已經決定在隨後的幾天裡發動更多的襲擊。”
分析人士指出,沙龍敢於動武,而且規模很大,很有其必然性。
原因之一是沙龍面臨著國內越來越大的壓力。特別是沙龍在競選的時候曾表示會給以色列帶來更大的安全與穩定,但接二連三的恐怖爆炸使以色列人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特別是定居點的猶太居民。
為此,沙龍早就向軍方大開打擊巴目標的綠燈,隻是懾於正在約旦召開的阿盟峰會,擔心立即發起空襲會招來阿拉伯世界一致的譴責,因此纔把空襲推遲到峰會結束後進行。
原因之二是美國新政府十分明顯的偏袒立場。據美國務院發言人理查德•布魯切透露,空襲發生後,以外長佩雷斯立即打電話給美國務卿鮑威爾,向他通報了以軍對巴空襲的情況。對此,美國表示,軍事手段解決不了衝突,呼吁有關各方結束血腥衝突。
但美國除了發出這一空洞的呼吁外,在實際行動上的天平卻明顯傾向以方:27日,美國國務院曾批駁中東國家對以色列過於嚴厲的批評;28日,美國又在安理會投否決票,使聯合國向巴以衝突地區部署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計劃擱淺。
如此一來,本來就有“鬥牛犬”之稱的沙龍在接二連三的恐怖爆炸面前不對巴勒斯坦下狠手纔怪。
相關專題:中東和平進程 (北京晨報3月30日 徐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