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赴美國訪問的德國總理施羅德同美國總統布什會面,雙方就歐美關繫、德美關繫等問題進行了數小時的會談。會後兩位領導人坦言,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的分歧仍未解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美國是否應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問題。
《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通過的。協議規定,最遲到2012年,美國、歐盟和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分別減少7%、8%和6%。當時美國政府在議定書上簽了字。但是今年3月中旬,布什在給美國幾位參議員的信中說,《京都議定書》對美國是不合理的。他說,由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能源使用從煤轉向天然氣,勢必引起能源價格提升,因此他將不會像競選期間所承諾的那樣,要求美國熱電廠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的排放量。
布什的出爾反爾引起了所有歐盟國家的不安。法國、意大利等國公開批評美國政府的態度,施羅德以及德國外長和環境部長則分別寫信給美國官員,對美國行為的後果表示擔憂。在不久前舉行的歐盟斯德哥爾摩首腦會議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和瑞典首相佩爾松代表與會者給布什寫信,告誡他環保是“美國和歐盟關繫中不可缺少和重要的組成部分”。首腦會議還特意委托施羅德在訪美期間向美方闡明歐盟的態度,勸說布什改變主意。
但美國政府不顧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28日公然宣布將不會執行《京都議定書》。白宮發言人稱,應該訂立一個新協議來取代《京都議定書》,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布什29日更是表示,美國正在經歷能源危機,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關繫到美國的經濟利益。
歐盟對布什政府的一意孤行反應強烈。歐盟委員會負責環保問題的委員瓦爾斯特倫女士29日表示,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5%,但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卻占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美國不兌現承諾是對國際環保工作的“重大打擊”。英國環境國務大臣邁克爾•米徹也表示,美國的做法將使它同歐盟迎頭相撞。法國、芬蘭等國政府也紛紛指責美國政府不負責任。
一向重視環保的德國人對美國的做法尤其不滿。德國輿論指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有害物質排放國,理所應當率先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德國《商報》批評布什政府在“把環保的時鐘向後擰”,指責美國奉行能源霸權政策。有的報紙還認為,美國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在為傳統的電力和能源工業服務。由於今年7月將在波恩舉行有關《京都議定書》執行問題的國際會議,作為東道主的德國非常希望力促有關各方達成協議。但布什政府的最新表態無疑給德國澆了一盆涼水。《京都議定書》已經成為橫亙在歐美關繫道路上的一道新障礙。 (新華社 3月30日 黃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