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30日消息:今天記者獲悉,在上海推出的“五人運作體繫”有力支撐下,第一批“4050項目”的近4000個崗位已經誕生,近期將在各區縣職業介紹所公開招聘,其中70%以上的崗位規定必須招收“4050”人員,吳師傅的盼望就要實現了!體現市委、市政府管理運作機制改革創新精神的“五人體繫”不僅有力拓展了本市勞動力市場,而且為政府穿線、市場運作的就業模式提供了寶貴示範。
上海實施三年淨增三十萬就業崗位計劃,今年進入第二個年頭。有關部門將女性四十歲、男性五十歲以上的就業困難者列為。他們普遍年齡較大、就業競爭力較差,需要重點扶持與幫助。而按以往做法,解決他們就業主要還是靠各級政府出資建立公益性組織,進行托底安置。
但矛盾在於,脫離市場土壤的公益性勞動組織,不僅生命力弱,而且也已飽和,面對目前20多萬人的困難失業人群,束手無策。這種狀況強烈地提醒勞動保障部門,靠政府包攬就業的機制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進步,勞動者迫切需要廣闊的市場空間,給他們以生存、發展的出路。在這種情形下,由政府穿針引線,讓社會力量進行市場化自主操作的“五人運作體繫”應運而生。
“五人”第一是項目設計人。他們設計出的項目,是根據市場調查,認為是可以創造適合“4050”人員就業崗位、還有較好經濟效益,並且又經過市場咨詢專家評估認可的項目。比如上海三天新材料應用開發公司法人代表範歐文設計的“無油不鏽鋼滾針軸承裝配項目”,是發現已在市場具有很大份額的滾針軸承產品,其末道裝配工序,非常適合“4050”人員做,到年末逐步可安置100人上崗,於是馬上作為“金點子”提出,立即得到牽線部門的認可;還有浦東新區開業指導中心設計的“建立社區花卉配送網絡”項目,經認證可以安置“4050”人員1000名,成為這次項目競標的“熱門貨”。
其次是項目招標人。個人、單位法人、項目設計人、公共事業管理機構,均可將收購而來的,或自己所擁有的可行項目,委托各區縣的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招投標活動,向社會公開招募項目執行人。這就誕生出第三“人”–––項目執行人,他們通過投標競爭,中標者脫穎而出。
“鈕扣工藝文化繫列產品制作項目”,生產熱門的旅遊產品,普遍被人看好,中標者是40多歲的“協保”失業者胡英慧,她的標書戰勝了幾家頗有實力的輕工產品制作公司,她成為由市場催生,再回到市場中去勇敢創業的“弄潮兒”,帶領“4050”職工們奔前程。
接著是項目出資人。一些市政建設、或帶有公益性的項目,政府亦會積極充當出資人。當然,更多的還是靠市場籌集、社會各方出資。其實,有錢賺的項目,有能力誰不願投個幾萬,讓它既解決就業,又錢生錢呢?像前面提到的項目設計人、招標人、執行人,有的也是出資人,他們集數種“人”於一身。
最後是項目評估監理人。據透露,政府有關部門將委托一些財務咨詢公司擔當這類角色。他們除監理項目實施情況,保護“4050“崗位不受侵犯外,還要維護政府的優惠政策不走樣。如“車輛停放管理服務項目”,每安置一個“4050”人員,政府支付800元一次性購買其安置成果,而執行人日後就不能“掉包”,還有貼息、貸款擔保等優惠,監理人會逐一盯住執行情況,約束執行人執行到底。
“五人運作體繫”目前雖然隻能說是初見成效,但它的生命力在於政府人的隱後,與市場機制的凸現。真可謂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政府絕非是撒手不管,它是創造崗位的網絡編織者,它是引導勞動者們走向市場的牽引人。而市場化配置勞動力,就像有源之水,“五人”今天造福的是“4050”,明天可能就是“2030”,它根植於市場,給勞動者們創造崗位的機制充滿活力,永遠不會枯竭。 (新民晚報 張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