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30日消息:南京大學西語繫博士生導師、翻譯家許鈞在最新出版的《譯文》上撰文指出:近年來國內圖書翻譯“總體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圖書為了搶時間、搶市場,譯得十分粗糙。上海作家陳村更是在不久前舉辦的《譯文》發刊座談會上指出,一些名著的翻譯存在嚴重問題,“這樣的書卻賣了幾萬、幾十萬本,簡直是對讀者的愚弄”。
據文彙報報道,近年來,名著重譯之風盛行,僅《紅與黑》在市場上的譯本就不下十數種,《包法利夫人》有七、八種,並大多以“名著名譯”為旗號,成為市場上的暢銷書。然而,這眾多的譯本當中真正質量過關的譯本到底有幾種,誰也不敢保證。
翻譯家周克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翻譯界不少人心態浮躁,翻譯質量總體狀況令人憂慮,有些譯者對待翻譯工作真是到了“不求甚解”的程度,連字典都不願查,以至犯下“低級錯誤”。以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為例,周先生手上的4種譯本中,對小說開頭部分中一句簡單的“playbaseball”(打棒球),翻譯錯的就有2種,一譯變成“打壘球”,另一種更變成了“打籃球”,令人啼笑皆非。
《譯文》的副主編吳洪認為,近年來中國翻譯圖書發展迅速,同時也暴露出翻譯界的許多問題。作家學者孫甘露、何平等人呼吁,翻譯圖書需要“質量檢驗員”,專業人士應該建立相應的書評繫統,以免魚目混珠、誤人子弟。
陳村在會上舉了兩個例子:在一位名家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譯本中,當安娜不得不與兒子謝廖沙告別時,她“很天真地哭了”。出於對“‘天真’地哭泣”的疑慮,陳村查閱了另外一個譯本–––此句被譯為“孩子般地哭了起來”,纔恍然大悟。另一個例子是普魯斯特名著《追憶似水年華》中,主人公在回憶與童年伙伴小女孩吉爾貝特純真恬淡的交往中有一個細節,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周克希的節譯本中是這樣翻譯的:“吉爾貝特拿起了這顆彈子,欣賞著它那金色的亮光,用手指摸了摸它。”十分貼切自然,但在另一個版本中最後一句卻變成“吻了一吻它”。陳村坦言,由於前後語境反差太大,“讀到這裡被嚇了一跳,很不舒服。” (記者 邢曉芳 編輯 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