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3月30日報道:近日,記者陪友人到廣州白雲山鳴春谷遊覽,發現這裡的馴鳥表演場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離奇的“取”錢遊戲。
白雲山鳴春谷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天然“鳥籠”,這裡放養有各種鳥類5000餘隻,是國內外遊客賞鳥的好去處。遊完其他景區,記者陪友人來到馴鳥表演場,場上的座位已經坐滿人,我們隻好站在後面。
夾水果、蕩秋千、踩車、學說話 黑、白、綠、藍各色鸚鵡的表演,贏得大家一陣陣掌聲。一刻鐘後,廣播裡說:“現在開始叼錢遊戲,將紙幣拿在手裡不要動,等候鸚鵡去叼。”此時,不斷有遊客將1元、2元、5元、10元錢高高舉起,其中不少是學生和小孩,有的還是大人攥扶著小孩的手一同舉著。
一隻鸚鵡飛過來,它先是落在觀眾頭頂的弔架上“觀察”,隨後落到一個舉著5元錢的小學生的手上,用嘴夾錢飛回。又一隻鸚鵡飛過來,它先夾了一個1元錢,發現旁邊有人舉著10元錢,竟出人意料地“退”掉1元錢,換夾10元錢飛回。見此情景,有小孩嚷著讓大人掏大票子,有兩個50元面額的紙幣舉起來,果然被一前一後兩個鸚鵡優先“取”走。
後來,“取”錢的鸚鵡增加到3個,廣播裡也不斷提醒,“拿穩錢,不要怕”。這個遊戲整整持續了15分鐘,隨後加上鸚鵡爬梯子和算數學題的遊戲,全場表演到此結束。
記者留意到,整場表演持續不過35分鐘,而“取”錢遊戲竟然占了將近一半時間,“取”錢近300元。有好奇的遊人問,訓練鸚鵡這樣夾錢要多長時間?馴鳥員答:“要一年多。”
有人粗略算了一筆賬:這樣的表演每天有6場,逢節假日還會加場,保守地算每月的“收入”也在2萬元以上。記者問一位馴鳥員:“這些錢哪裡去了?”“我們是打工的,老板專門在裡面收鸚鵡‘取’的錢。”
幾位遊客向記者談了對“取”錢遊戲的看法。一位懷抱小孩的婦女說,“夾一兩元還好說,可鸚鵡專揀大面額的挑,我的10塊錢被夾走,現在覺得有點可惜和後悔。”來自湖南的一位教師則認為,“取”錢遊戲尤其對小孩和學生有害無益,歪曲了他們對金錢的認識,對他們的成長會產生不利影響。
白雲山是國家旅遊局評定的首批4A等級的風景區,在這樣一個滌蕩著文明之風的旅遊場所,如此“取”錢遊戲合適嗎? (作者 趙東輝 選稿 吳麒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