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遭遇春寒,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也跟著倒霉,而那邊廂在 港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卻風景獨好。
去年網絡股經歷盛極而衰的大震蕩,代表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年底比3月的高峰被腰斬近半。三大中國概念股新浪、網易和搜狐也分別從55美元、16美元和13美元的高位挫至4美元、3美元、3美元。其中新浪跌去九成多。
但噩夢纔剛開始。今年以來,這三大門戶網站的股票再遭遇滑鐵盧:截至3月28日,新浪隻剩下1.5312美元,搜狐連續第八個交易日在1美元下掙扎,網易居然也步其後塵,報1.125美元,距摘牌警戒線一步之遙。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概念股在美國的不幸境遇主要緣於外國投資者並不了解中國公司的具體情況,對公布的網站訪問量、收入都抱懷疑態度,把中國的網絡股等同於美國的網絡股。當然,由於網絡廣告業整體不景,一些中國網絡股出現巨額虧損也是讓投資者卻步的原因。
此時, 港的中國概念股卻逆市上揚,受盡追捧。從今年第一個交易日起就呈現強者風範,其中電力和運輸板塊最為突出。中海油、中航信等相繼成功上市,拉開今年中國概念股集資的序幕。
隨後中國B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使比價偏低的H股又成炒作對像,2月中旬以來,紅籌國企股的成交迅速放大,激活了整個 港市場,為1997年以來所罕見。
經過一輪獲利回吐後,3月中旬港股紅潮再起,成為市場堅挺的中流砥柱。業內人士認為,最近這類公司公布的年報普遍顯示業績均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由於公司進行了實質性的資產重組和受益於中國經濟的穩健成長。一些公司還有增發A股的意向,投資價值凸現。
另外,由於歐美股市大跌, 港依托於祖國大陸強勁的經濟增長,成為許多資金的避難所。隨著中國入世的臨近和中國開放資本市場的步伐加快,海外資金對投資紅籌國企股等中國概念股的信心愈發增強了。 (證券時報3月30日 甘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