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網3月30日報道:印尼總統瓦希德在國會答復關於他涉嫌金融丑聞的指責,采取了軟硬兼施策略,一方面是拒絕國會備忘錄,另方面是公開說道歉。這種兩面手法引來兩種反應,一是說他固持己見,二是指他要求妥協。
新聞媒體昨天大事報道瓦希德的答復時,從不同角度突出這兩種反應。《雅加達郵報》的封面大標題是:《瓦希德拒絕備忘錄》,接著一則新聞是《議員猛烈抨擊瓦希德的答復》;《羅盤報》的封面也刊登兩則報道,標題是《避開第二次備忘錄,總統應即刻實行政治妥協》、《總統答復沒有帶來刺激作用》;《印尼觀察家報》的大標題是《瓦希德道歉,但拒絕責難》。這三份在印尼屬於比較客觀的主要報章都引述反瓦與擁瓦言論,前者批評總統死不悔改,後者表示總統有意協商。
綜合兩方說詞,加上瓦希德在答復中指國會備忘錄不符憲法、目的是“要推翻總統”,我們可以得知這樣的信息:瓦希德不會自動下臺,而要堅持跟國會對抗下去;但在這場變化多端的抗爭之中,瓦希德或會通過政治協商來重新分配行政上的權力。
印尼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不願下臺的總統跟發出警告的國會對抗,在印尼是非同小可的戰事。首先這是印尼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其次是涉及執法與立法的權力之爭,也涉及立國之本的憲法條文爭議;第三是對於初嘗民主與自由氣息的廣大印尼民眾而言,這場權力鬥爭還會牽涉一波又一波的群眾運動。
其實,關於瓦希德是否下臺的問題,是近月來的熱門話題。2月份,當國會向他發出第一次警告備忘錄,譴責他涉嫌兩起金融丑聞的時候,許多人都以為瓦希德已經變成跛腳鴨,下場必定像鄰國菲律賓那樣,三幾天就被取代。當時國會的500名議員有393人投票對付總統,幾乎是八成議員唱反調;反瓦派幾乎天天上街示威,人協議長萊士還一度出馬,鼓動在總統府包圍的大學生繼續鬥爭,情況類似三年前蘇哈多倒臺前夕的改革浪潮。
媒體充斥反瓦言論
比較前年10月上臺的風光,瓦希德如今在反對派面前活像個過街老鼠。不過17個月,輿論給他的種種贊美突然間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謾罵與厭恨。過去形容瓦希德是救星、一掃過去30多年的獨裁統治、實現人類理想社會的自由與民主,而今批判他的卻是霸著毛坑不拉屎、加激國家動蕩、導致經濟不斷惡化。諷刺的是,瓦希德執政期間大力提倡的自由與民主精神,正是把他美好形像變成面目可憎的催化劑。這一年多來的所謂自由,就是讓大學生天天上街罵總統;所謂民主,就是國會議員可以猛烈抨擊瓦希德,印尼政局因而變成亂局;據實報道的媒體,更是充斥反瓦言論。
然而,遭人拳打腳踢而東歪西倒的瓦希德卻像一個不倒翁,至今還是穩坐釣魚臺。2月底,他不顧異議按照行程出國,兩周後若無其事的回返雅加達;3月底,他到國會去緊閉雙目,聆聽他的司法部長朗讀由他智囊團擬定的書面答復,提出種種駁斥國會的指責,堅持自身的清白。瓦希德現在擺明的姿態是,他要背水一戰。
握著王牌--印尼憲法
在面對激烈的權力鬥爭,瓦希德不畏國會的警告,還指責國會已經違憲,顯然是他手中握著王牌--印尼憲法。這份1945年獨立時訂下的建國之本,闡明印尼執行的是總統制,不是國會民主制;憲法賦予總統許多特權,包括全權委任內閣部長、決定何時解散國會。憲法不允許國會投票推翻總統,因此就算這次國會拒絕總統的答復,決定在5月份發出第二次警告備忘錄,再一個月後由人協召開特別會議彈劾總統,瓦希德還可以把事情鬧到最高法院,要求司法裁決國會的所為。這一來,總統與國會之爭就會進入司法鬥爭的漫漫長路。
瓦希德的另一個王牌是那些誓言犧牲生命去捍衛他權位的的“敢死隊”。這些主要來自回教教士聯合會的成員有4000萬,最近聲稱已有3萬人到了雅加達,等待一聲令下即以性命換取精神領袖瓦希德的尊嚴。國會裡有人非議這些人不顧法治,但在“自由與民主”的名義下,他們又嘗不能誓死保衛總統?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正是向來被形容為“能言善道、精於權術”的瓦希德擅長耍弄的手法。因此,在漫長的司法鬥爭過程中,加上街頭的種種對抗,瓦希德留給政敵的唯一選擇就是進行協商;否則,任何勝利者最終也隻能是失敗者,惡性鬥爭遺留的殘局將是印尼的最大悲劇。 (作者 鐘天祥 選稿 趙師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