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30日消息: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通過核技術育成的農作物突變新品種已經新增糧食五十四點五億公斤,綜合經濟效益達六十八億多元。
記者今天從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了解到,中國已將核技術應用於農作物新種質的塑造和品種改良、土壤肥料和農業環境、農產品輻射加工、動物生產和健康、害蟲防治等研究領域。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消息顯示,受旱災和行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去年全國糧食產量為四億六千多萬噸,減產幅度創下了近年紀錄。從長遠看,中國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水資源緊缺的趨勢不會改變,因此利用科學技術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顯得尤為重要。
核技術是以核素、核輻射和其它相關理論為基礎的科學技術,據專家介紹,利用同位素輻射誘變技術選育的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抗病、優質等特點。
根據國際權威部門估算,核技術農業應用的投入產出比約為一比七至三十一,遠高於常規農業科學技術,其中以誘變育種和農業產品輻照加工最為顯著。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有五十五個國家從事核技術誘變育種,已在一百六十六種植物上誘變育成兩千兩百多個商用品種。而中國已經育成六百多個突變品種,占世界誘變品種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實驗表明,核技術突變農作物是一種安全作物,不會帶來有害於人體的影響和造成環境污染。
中國北部重要糧食基地之一河北省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使用低劑量的核輻射技術育種,以增加農作物的抗病性,刺激生產,現在這種技術已經大規模使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農業核技術已經獲得國家級成果獎五十五項,省部級以上三百一十六項,這些成果已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發展核技術,並於八十年代將核技術的應用重心轉為民用。目前,農業核技術已成為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領域之一。
專家們指出,核技術農業應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現在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繫。隨著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的發展,農業核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相當活躍的創新時期。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黃國俊說:“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農業核技術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