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8日,印度南部施裡那裡科塔太空站,印度正準備試射一枚高性能GSLV–D1型“對地同步衛星運載火箭”。
隨著點火的命令,火箭底部的液氫引擎冒出了火焰,但火焰隨即變成了滾滾白煙––出問題了,試射必須立刻停止!
整個過程隻持續了短短的幾秒鐘,這次試射便宣告失敗。這對一心想擁有自行在太空部署同步衛星能力的印度而言,不啻是兜頭澆下了一盆冷水。
看來,印度要實現30年的夢想,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航空局和日本之後為數不多的太空大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其實,進行運載火箭發射隻是印度大國夢的一個構成篇章,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
由來已久大國夢
說起印度的大國夢,可以追溯到1947年印度獨立之初。
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第一代執政者就確定了國家長遠的戰略目標:富國強兵、稱雄南亞,爾後利用印度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和資源豐富的優勢,挺進印度洋,躋身世界大國之列。
80年代後期,隨著冷戰格局被打破,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進入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世界政治日趨多極化。印度認為這為實現其世界大國戰略目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此,印度政府采取多邊、務實和全方位的外交策略,在改善和加強與南亞各國及東盟國家關繫的同時,進一步發展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繫,注重改善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的關繫,力爭在國際舞臺上充分發揮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作用,以最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一意孤行搞核試
1998年5月11日,印度進行了3次核試驗和1次短程導彈發射試驗。對此,國際社會表示強烈譴責,但印度國內卻歡欣鼓舞。印度著名報人、印度《先鋒報》執行主編蘇爾亞•普拉卡西認為:印度擁有核武器是印度綜合國力增強的具體表現。
據稱,印度已經在核武器開發方面獲得很大進展。目前,印度已具備研制從低當量到20萬噸左右核彈的能力。據分析家推測,印度目前擁有的核彈頭數量業達到了60枚以上。
根據1999年擬訂的核發展計劃,印度目前正試圖建立海陸空三位一體核力量,包括發展“烈火”彈道導彈、研制核潛艇和部署遠程戰機等。其烈火二型中程彈道導彈的最大射程達到了2500公裡,可以直接威脅巴基斯坦全境和中國南部地區。印度目前還在加緊研制射程為3500公裡的烈火三型中程彈道導彈和射程大於5000公裡的太陽神遠程彈道導彈。這兩種可攜帶核彈頭的陸基導彈,將比烈火二型的威力更大。
印度另一項更為野心勃勃的導彈發展計劃是“海洋”洲際彈道導彈。專家指出,由於“海洋”導彈的射程將超過10000公裡,一旦印度對該型導彈研制成功,加之其已具備的核能力,印度將具備覆蓋全球主要目標的核打擊能力。
雖然印度為此一度在國際社會上陷入了孤立,但印度政府迄今拒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上簽字。它們的官方看法是:該條約沒有規定在具體時間內全面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武器,這是對國際社會爭取在全球建立無核世界努力的打擊。由此印度發表聲明說:“在實現全面銷毀核武器之前,印度認為自己在這一問題上別無選擇”。顯然,核武器是印度決不會放棄的“看家法寶”。
不遺餘力擴軍備
印度軍隊是在英印時期建立並發展起來的。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傳統陸戰理論的影響,印度將發展陸軍置於優先位置,以首先確立在南亞地區的主宰地位。
目前,印度擁有現役部隊114﹒5萬人,準軍事部隊70萬人,總兵力居世界第四位。其陸軍總兵力為110萬人,編制為35個師。其陸軍的主要武器裝備有主戰坦克3500輛,裝甲步戰車1500輛,火炮4180門,多管火箭炮150門,高射炮200門,地空導彈1800枚。陸軍的龐大規模,一時在廣袤的南亞次大陸上達到了無與匹敵的境界。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之後,印度開始大幅調整其國防戰略,著力加強其空軍和遠洋海軍力量。
印度空軍實力現列世界第四位。總兵力為11萬人,主要裝備有作戰飛機844架,武裝直升機32架。強擊機中隊22個,主要裝備有米格21和23型戰機198架,“美洲虎”97架,米格27型148架。戰鬥機中隊20個,主要裝備有米格21型244架,米格23型26架,米格29型67架,幻影2000型35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飛機均可攜帶核武器。
此外,印度已耗資3億美元從俄羅斯購買了10架蘇–30K型戰機,雙方正履行40架號稱世界最先進的蘇–30MKI型殲擊機的合同。去年8月19日,印度又耗資3﹒78億歐元訂購10架幻影2000H型戰機。這些先進戰機將使印度空軍成為無可爭辯的“南亞蒼鷹”。
印度發展遠洋海軍的動向令人矚目。印度海軍現有兵力為5﹒5萬人,居世界第七位。其主要裝備有各種艦艇近100艘,其中潛艇10餘艘,主要水面作戰艦艇20餘艘。印度還擁有兩艘航空母艦,是亞洲和發展中國家少數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
今年,印度宣布將新財年的軍費開支增加28%,其中海軍方面的費用由上年的8﹒35億美元增加到9﹒4億美元,增加費用中的60%將用來擴充海軍軍備。印度方面宣布,2000年海軍將增加6艘戰艦,並計劃於2010年前擁有兩艘航空母艦。
據一些戰略觀察家分析,印度發展遠洋海軍的目標所向不僅是印度洋海域,而且意在使其海軍力量能對橫貫海灣至馬六甲的戰略通道具備重要影響力。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宣稱:“印度的海上利益範圍應該從阿拉伯海北部延伸到南中國海域。”
21世紀屬於印度?
印度內政部長阿德瓦尼日本月6日在安達曼群島首府布萊爾港視察時說:“20世紀屬於西方,中國在21世紀想成為世界的領導,但本世紀未來的歲月屬於我們印度。”那麼這位部長先生的預言是否能應驗呢?
不可否認,經過5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的經濟改革,印度的綜合國力有了明顯加強,1998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274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
在科技方面,印度已成為發展中科技大國。印度的科研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一直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9%,其百萬人口平均科技人員比數達3329人,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在天體物理研究、空間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原子能研究和開發、電子技術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水平。印度已成功地研制了第五代計算機,在計算機軟件開發方面,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但印度要實現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目標仍需相當長時期。印度目前總人口已達10億,居世界第二位;1998年印度人均產值僅430美元,排名世界100位之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世界經濟論壇2000年度排名顯示,在最具經濟競爭力的國家中,印度居第49位。一些著名經濟評論家指出,按印度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即使要趕上中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至少也需要20年時間。
大國夢不會輕易醒
印度的大國夢不會輕易醒來。當年印度研制發射極地衛星的運載火箭時就曾經歷過失敗。1994年,印度首次試射極地衛星發射器失敗,直到1999年5月,印度火箭纔成功將一枚南韓及德國衛星送上地球極地軌道。
而據印度媒體稱,本次試射GSLV–D1型對地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失敗,損失並不慘重。火箭本體並未受到重大破壞,隻要更換引擎,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火箭有望在數月後重新發射。
其實擁有強國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這種夢想建立在對周邊國家的虎視眈眈上,建立在對世界和平的肆意威脅上,這樣建立的“強”國隻能是霸權國家,而任何霸權都是不可能長久的。
(上圖為印度“藍天”導彈三聯裝發射車,下圖為印度試射火箭失敗 。) (東方網 趙師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