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6月3日報道:收集人們死後捐出的腦,在零下80攝氏度條件下冷藏,需要時取出某一特定部分如左半腦、腦干,或另外培養出神經細胞,為神經科學基礎研究提供“活樣本”–––
科學家:年內想建成
近日,多方專家彙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討為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人腦建個“庫”。這一“腦組織庫”將主要收集人們死後捐出的腦,在零下80攝氏度條件下冷藏,需要時取出某一特定部分如左半腦、腦干,或另外培養出神經細胞,為神經科學基礎研究提供“活樣本”。一旦此庫建成,它將是我國內地迄今為止第一個完整的腦庫!
建“腦庫”緣起中科院前上海生理所一對科學家夫婦給市長和中科院領導的建議書,74歲的梅鎮肜和徐肜分別從事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數十載,他們說,“我們靠腦研究天文地理、音樂美術,可是真要對‘研究世界萬物的腦’做番研究,難!–––誰來提供研究的樣本!”上海聚集了一批國際一流的神經科學家,但是他們有關腦的研究隻能用白鼠、兔子來做實驗。而絕大多數神經精神性疾病均無對應的動物模型,一些腦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否得到死後的腦組織。
有關統計顯示:中國12億人中有4﹒4%–4﹒7%患有老年痴獃,在老年人口中這個比例更超過了30%,而且至今沒有特效藥。美國Sun健康研究所的申勇教授認為,拿到腦的第一手資料,“深挖病灶”,將是探究老年痴獃等的病因的最佳途徑。美、英、荷等國家早在10多年前就建起了腦庫,單在美國,已建和在建的腦庫就有22個之多,樣本數平均保持在1000個左右。建腦庫的技術、資金在上海已不成問題,徐科夫婦為此大聲呼吁:“前人捐腦,後人得福。腦庫,希望在年內就建成!”
醫生:推行有難度
上海其實早動過腦庫的“念頭”!一些高校、醫院透露,他們曾為科研收集過腦組織,可惜幾年了纔兩三個:“捐腦不是小事,推行大有難度!”
能入庫的腦組織必須是在死後2–8小時裡的新鮮物,可是上海紅十字會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這很有難度,因為“隻有在‘捐獻遺囑執行人在場、家屬無異議、死亡證已開出’的三項條件皆備情況下,有關方面纔可能取走捐獻的遺體。而目前辦理死亡證一般就需要一天的時間!”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研究所的胡祥友博士透露,他們正在開展腦庫的工作,但收集的多是胎兒發育期的腦,成人的腦組織不過五六個,主要原因是我國沒有遺體捐贈和如何判定腦死亡的法律,即便病人生前簽字了,若他身後的家屬不同意,醫院照樣沒轍。胡祥友還透露這麼件事:有病人自願死後捐腦,可是單單辦理有關證明就跑了有十趟。按法律規定,數百元的公證費還得自己掏腰包,捐獻者來氣了:“我可是在捐自己的腦袋!”
病人:讓我再想想
這是一次尷尬的采訪,在華山、瑞金醫院,不少病人聽到記者的提問或瞪眼或蹙眉:“啥?捐腦子?”
中科院方面介紹,腦庫不光要收集腦組織,還希望能有病人生前完整的腦病史,包括得過什麼病,服過什麼藥,甚至病人是否抽煙、酗酒等生活習慣也要一並歸檔。在采訪中,不少人表示,為了死後捐腦,生前還要小心翼翼地記錄這、記錄那,好像時時有人提醒你“那個日子”,“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
上海自願捐獻遺體者目前已突破萬人大關,而在所有的器官捐獻中,腦,或許是最敏感的,更何況它不是用來移植,而是要被人冷凍、切片、取細胞。一些接受采訪的市民說:“讓我再想想吧”,也有的說:“倒也是,假如人人都不舍得捐腦 ” 選稿:彭金鳳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張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