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訊10月11日報道:出事以後,美國人對中央情報局很失望。也是,光我看過的特工小說就有幾十本,也就是說,美國中央情報局手裡最少最少掌握著我看過的幾十個世界頂級間諜、一流特工,單把哪一本書裡的一個神勇特工拉出來都能拯救美國,何況他們可以聯手呢?他們哪裡去了呢,我急忙翻了翻那些間諜小說,原來他們絕大多數都活在冷戰時代,現在退隱江湖了,而且是範蠡西施式樣的。他們在經歷了書中的搏殺之後,或心滿意足,或心灰意冷,都厭倦了間諜生涯,都自我蒸發了。這些可惡的小說家。
有人把反恐怖戰比作新冷戰,巡航導彈呼嘯著飛向打擊目標之後的漫長日子裡,心理戰、情報戰、隱形戰將成為主場方式。這勾起我對那些永遠不老的老家伙們的無限懷念,我總結出冷戰時期美國神勇特工的一些特點,供美國新新人類特工學習:
1,人腦時代–––一個外勤特工成品或者說一個間諜成品,必須摸過各國生產的38種名車,會駕駛各國生產的50種艦艇和直升飛機,熟悉各國生產的長短武器100種,能像說母語一樣說8種語言,能談論20種目標國家的名牌服裝,左手就能畫出敏感國家的地圖,看一遍檔案,就能把上千人的姓名面孔記在心裡,包括生僻的外國名字。每過一個月,就連著看上20個小時目標國家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和其他電視節目。他必須具備天生的直覺,每根頭發梢都有警覺神經,動作快得必須能躲過小李飛刀的刀子,他眼睛就是掃描儀,耳朵是衛星接收天線,鼻子是雷達。當然,他的判斷力無以倫比。沒有這樣的本事,出門就別腆著臉說自己是特工,尤其是在當前美國納稅人很計較的情況下。
2,實戰背景–––必須經歷過實戰考驗,二戰是遠了點,越戰幾乎是必修課,必須與叢林遊擊隊交過手,正規軍人出身是他們永遠的驕傲,也是他們永遠忠誠的資信背景。在這一點上,新新人類特工又有救了,阿富汗將成為新新人類作家們的幕布。
3,天生良民–––被逼成特工。曾經有一段時間,間諜、特工這樣的字眼不大受美國人待見,80年代還曾經立法限定情報機構的活動權限。於是作家就把英雄寫成被動式,不是妻兒老小死於敵人的炸彈自己受了刺激就堅決不出山。
4,全部壯年–––40餘歲是冷戰時期間諜的最佳年紀,不能太嫩,尤其是經歷了越戰活躍在80年代的特工。也不能太老,老到沒有艷遇,還讓人作家怎麼往下寫?所以神勇特工總是有美人相伴,但是得留神,美人也有可能是暗藏的殺手。不能太英俊,引人注目是特工致命的弱點,但又必須有魅力,獨特的男性魅力,真難為了情報機構。不太老又不太嫩的一張面孔,既不能讓人記住,又不能讓人忘記,那是一張什麼面孔呢?
5,自動蒸發–––因為永失所愛而成為特工,又因為重獲愛情而退隱,差不多成了冷戰時期間諜生涯的固定程式。所有的英雄都曾經滄海難為水,他們的心早就碎了,雖然身邊不乏女人,但幾乎不可能被人間女性打動心扉。偏偏間諜美眉是專為打動鐵石心腸而生的。於是,在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後,他們雙雙失蹤了,或者偽造了犧牲現場,或者喬裝易容,泛舟湖上,作了神仙。最沒出息的就是在總統親自安排的秘密地點休養。
我對美國特工的代際分類是這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為“史前特工”,那些小說不值一提。冷戰40年間英雄輩出,以越戰來劃分,之前是第一代“傳統特工”,很多故事都與追蹤納粹餘孽有關。越戰之後也就是七十年代末期以來是成熟的神勇的第二代特工,我起的名字叫“人腦特工”,他們最有職業精神。冷戰結束之後是“新新人類特工”。不用說,我最痴迷的最酷的間諜小說都是寫第二代特工也就是“人腦特工”的。
我對美國“新新人類特工”或稱“電腦時代特工”沒什麼好感,近十年來,他們生在甜水裡,長在甜水裡,沒經歷過實戰考驗。他們好喫懶做,耽於享受,武藝不精,遲鈍弱智。他們電腦強人腦差,依賴機器與技術。害得冷戰結束後這些年連間諜小說家也失去了創作的智商,害得我床頭沒什麼好故事書可放。
聽說出事以後,美國中央情報局遭到簡歷轟炸,無數的美國男女要求加入特工隊伍。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人大概覺得傷自尊了,居然說,不用了,謝謝,我們的人夠用了,還有許多已經退休的老特工要重出江湖。
相關專題:美國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
相關專題:美國遭遇連續襲擊
相關頻道:東方軍事 選稿:吳麒敏 來源:青年時訊 作者:劉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