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報人馬達(左)和記者親切交談 |
在信息時代,記者總是站在社會最前沿為大眾提供信息,從而使這個職業充滿了神聖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在新中國第二個記者節(11月8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近馬達--一個率先在報紙上大篇幅刊載揭露"四人幫"文學《於無聲處》及《傷痕》的總編輯,從事了60年新聞工作的老新聞工作者,和他聊起了記者與傳媒話題。
網絡對現代人際交流意義不可估量
記者:網絡傳媒產生後,對社會產生了廣泛的積極的影響,但是也有人認為網絡不是一個媒體,它在中國的發展時機還沒有找到,對此,您的看法是?
馬達:我現在快跟不上時代發展了(笑),家裡主要是孫子上網,我有時候在旁邊看看。
因特網面世以後,第四媒體的發展很快,特別是東方新聞網的發展在上海更是一枝獨秀,這種新的新聞媒體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對於張揚人文精神,以及在現代意義上的人際交流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網絡是不是媒體不是某些人說就可以下結論的,在我看來,因特網大有前途,對於東方網的開通,我是拍手叫好,大力支持的。雖然現在東方網發展速度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順利,這主要是因為客觀條件還不成熟,我們國家信息流通還不多,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
入世,傳媒要立足中國特色打好創新改革牌
記者:這次記者節(11月8日)與中國加入WTO(11月9日)時間上特別接近,似乎在預示著中國傳媒業即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是入世,您認為,中國的媒體應怎樣面對入世後國際傳媒的挑戰?
馬達:我認為,要面對入世挑戰,首先必須立足於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我們國家的新聞事業有很長的歷史,有很多的創造。如我們的報紙副刊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的新聞戰地通訊、文藝通訊也很有特色,我們的報紙編排也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有近百年的發展經驗,特別是抗戰時期的辦報經驗,還有以上海為中心的淪陷區的辦報經驗,都十分寶貴。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報業大規模發展更是世界少有的,凡此種種,都應該是我們迎接挑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當然,加入WTO後,傳媒不但要看到挑戰,同時還要看到入世後對於我們的有利條件也很多,我們要發揚已有的傳統經驗,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傳媒發展道路。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發展需要長期的努力,特別需要寄希望於青年,需要寄希望於跨世紀的人纔。"我也是跨世紀的人,但不是人纔,我已經老了!"(笑)
年輕記者希望他們不忘傳統
記者:作為從事了60多年新聞工作的老報人,在記者節到來之際,您能否對現在年輕記者說說心裡話?
馬達:談到現在青年,我覺得特別要強調一點,這一點也是我非常擔心的,那就是不忘傳統。
現在,大批青年走進新聞工作崗位,他們的優勢十分明顯,年輕、知識水平高。但是我還是有一點擔心,擔心很多很寶貴的經驗,記者的一些基本修養,如對人的忠誠、敬業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深入群眾等良好品德在我們部分青年記者身上會消失。現在有些記者很少下基層,不是圍著領導轉,就是圍著酒巴轉,對於社會報道,總是歌功頌德,一件事物總是一點缺點也找不到,這不能反映我們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貌。
很多青年對人對事物觀察,始終有一股浮躁之風,看到什麼東西,動不動就戴帽子,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觀察,客觀事物很復雜,但很多年輕人覺得很簡單,一看就看"透"了!
在新中國第二屆記者節到來時候,我送給年輕記者朋友一段話,希望與大家共勉:"今天是我們的節日,應當是我們的機會來做一次清夜捫心,檢討一下自己一年來的工作,曾否對董狐那支直筆放松過乃至放棄過?是否對得起真理,對得起人民?"希望所有的青年能對照這段話,多問問自己。
馬達簡介(1925~)
原名馬慰慈。安徽安慶人。
1941年2月參加革命,1942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曾參加和領導過9家報社工作,並在5家報社中擔任總編輯。歷任蘇中《濱海報》、《蘇中報》特派記者,《群眾報》、《人民報》通聯科長,後任《人民報》通訊部主任、新華社華中二支社副社長、《人民報》總編輯、華中《新華日報》地方版主編。1949年起任《蘇南日報》副總編輯、《工人生活報》編委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勞動報》社長、總編輯、《解放》雜志評論員、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解放日報》黨委書記、總編輯。1978~1994年任《文彙報》黨委書記、總編輯、顧問。著有《報苑耕耘》。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新聞學會會長,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副會長,還先後擔任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教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繫兼職教授。1987年經全國新聞高級專業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定為高級編輯。1992年經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編輯:吳麒敏 來源:東方網 作者:黃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