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復旦校園是一個陰雨天的下午,天氣非常不好,冷得很,十一月的復旦草坪已泛出了黃綠色,滿街的梧桐落葉,渲染著秋天的蕭瑟。然而風景之外的一切讓我感覺校園中有一股別處感覺不到的東西:海報欄前密密的貼著各種學術講座,使這座"像牙塔"洋溢著濃濃的學習氛圍,三三兩兩的復旦學子在我身邊疾步走過,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在他們的感染下,陰冷的午後在我心中變得漸漸明媚起來。
我此行的目的是探訪記者的搖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幾十年來這裡培養了大批的新聞從業人員遍布於全國的媒體,在上海,幾乎每個新聞媒體都有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其中的部分人還成了媒體的領導及骨干。在記者節前夕采訪此地似乎有了"尋根問源"的意義。
當今新聞教學有弊病:理論與實踐脫節
上任不到一年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院長黃芝曉,一位從事新聞一線工作長達三十餘年同時堅持理論研究的教授,有著豐富新聞實踐經歷的他給新聞學院的教學帶來了一股變革之風。
黃芝曉院長表示,雖然復旦新聞學院的新聞教學及理論研究一直在國內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今新聞教學的最大弊病便是新聞教學與新聞實踐的脫節。他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十年前相比,整個社會無論是體制、經濟還是人的思想都變得格外復雜,新聞傳播業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紛繁復雜的狀態。而如今新聞教學卻依然秉承著原有的思路沒有太大的變革,這些知識結構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媒體的需要了。媒體方面也對新聞學院提出了意見,認為本科生們知識結構老化,造成他們進入媒體後雖然能夠迅速上手,但後勁不足,而大部分研究生們注重了理論研究卻忽視了實踐,進入采編一線反而找不到感覺,無法迅速進入角色。
新聞教學改革:讓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起來
針對此問題,加之自己的實踐經驗,黃芝曉院長大膽地提出了新聞教學要改革的意見,力圖培養"復合型人纔"。他認為一些學科屬於"工具"教學,例如采訪、寫作、攝影等,這些課程培養的是做記者的基本技能,因而這些課程在入學伊始便應該安排,一些理論性的學科則應該壓縮,更多的教學時間應給綜合知識的傳授與實踐。為了適應當今記者越來越專業、稿件越來越深的情況,黃院長提出要讓學生們學習除新聞學外的眾多專業知識,例如經濟、法律、企業管理、政府政策等,有了理論知識的"充電",畢業生們在采編新聞時便會更加理性、有深度,這樣"後勁"就足了。他甚至提出了復旦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在畢業前必須有駕照、會開車,因為開車是一項基本技能,可以使采訪更加便捷。
而新聞實踐是新聞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也是這些"準記者"們進入新聞行業的"預演"舞臺,切身介入其中纔能感悟"新聞"的真諦。黃院長格外重視新聞實踐,他認為不單單是本科生要注重新聞實踐,過去一直忽視實踐的研究生也必須增加實踐經歷,因為新聞學院的工作就是為媒體培養優秀的一線工作者,而研究生更應該通過實踐來研究課題,而不是閉門造車。
黃院長透露,不久以後,新聞學院將與媒體共建,讓校園中的老師進入媒體一線工作,增加實踐經驗,讓媒體的資深記者(編輯)走進校園傳道授業,將實踐理論化。他相信,在這種互動之下,新聞教學會更加實際、適於應用,培養的學生纔會更加適應當今媒體的需求。
"準"記者眼中的記者職業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我遇到了剛剛進入復旦新聞學院的林穎,23歲的她是研究生院一年級的學生。本科就讀於復旦哲學繫的她對"記者"這一職業並非十分了解,但言語中我能看出她對這個被譽為"無冕之王"的記者職業充滿了憧憬,她說當記者一直是她的夢想,當年考大學便希望能夠進入新聞學院學習,然而種種原因進入了哲學繫,通過考研她終於如願,可以實現理想了。雖然她深知記者一這行業充滿了挑戰、壓力,然而這是一個能夠反映社會、記錄歷史的職業,魅力無窮,在她眼裡極具誘惑。
問及她最想做哪方面的記者,林穎和她的同學異口同聲地表示希望做電視記者,具體的說是焦點訪談及政經類新聞的記者,在她們眼裡娛樂記者過於追求"花邊新聞"而不被她們認同。她們十分欣賞李響,作為一個畢業不到四年、對足球一竅不通的女記者,能夠成為中國響當當的足球記者,的確對她們來說是成功的典範,一個"榜樣"。
看著她們還帶著一絲學生氣的臉,我想三年後,經過新聞學院的"加工"磨練,她們也會成為中國記者群中的一員,那時她們該成熟許多,也許會成為一顆"新星"在媒體中冉冉升起,走進萬千百姓的心中。 編輯:褚寧 來源:東方網 作者:遊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