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10年,深圳的城市建設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副市長王炬昨天在五洲賓館舉行的《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新聞發布會上作了這樣的描述:屆時人口總規模為430萬,全市住宅建築總面積8740萬平方米,人均20平方米,全市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
這個《總體規劃》的編制始於1993年6月,於今年1月24日經國務院審批通過,是深圳自建市以來首個由國務院審批通過的城市規劃。其內容涉及社會、經濟、土地、交通、市政、環保等多方面的內容,它把全市的發展步驟劃分為近期、遠期和遠景三個階段。近期(1996–2000年):大力促進城市開發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形成現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良好的城市環境;遠期(2001–2010年):以計算機和通訊、電子、生物技術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金融、信息和新興商貿業為支柱,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集裝箱、航空和口岸過境運輸為主體,加速發展現代物流業;形成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格局和強大的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奠定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物質基礎。遠景(2011年以後):達到21世紀國際性城市相應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水平,建成高度發達的、融合中華與世界文明精華的現代化城市。
根據《總體規劃》,到2010年深圳將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的現代化經濟特區和國際性城市。屆時的人口總規模為430萬,全市住宅建築總面積8740萬平方米,人均20平方米,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全市人均綠地面積11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總規模為478﹒73平方公裡。在福田中心區和深圳灣,建設具有國際水準、代表深圳21世紀發展水平的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歌劇院、音樂廳和現代藝術展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