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月8日消息:才17岁的王浣洁,是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试验班的学生。高一开始被选拔参与了全球性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基因测序工作和核酸药物的研究,成为参与者中年龄最小的科学家。
王浣洁给自己贴的标签是:“酷”,好强,有个性,酷爱数学、物理,游刃于传统女孩所不能的领域,又绝不是“书呆子”,无论是搞科学研究还是读书,都不落俗套。
小学时,王浣洁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外加各科课代表。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让她和其他几个同学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张类似智力测验的卷子,从此她就这样走进了数学竞赛的“圈套”。几年中,她来往于“奥校”、“华校”和“小教研”之间,寒暑假还要参加冬、夏令营的数学集训,被轰着去参加各种数学竞赛,然后习惯性地得奖。读中学时,王浣洁更是一发不可收,便有了文章开头介绍的“另类”经历。
王浣洁从小看书很杂,爱看古典诗词,不爱看小说。从初中开始,她对先秦诸子著作情有独钟。高一时对学校课堂教育压抑已久的反感终于爆发,她争取到了坐到教室最后排“自学成才”的特权,在疯狂地把成堆成堆数学、物理塞进脑袋的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哲学独特兴趣也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特殊的经历产生了特别的感悟,她在高一“科学实践课”写的小论文《科学的反思》中,认为哲学的东西对自然科学研究很有好处。她特别推崇老子,还看过《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数学是美的》之类书籍。
王浣洁并不认为她的经验适用于大多数人,她说:保持你自己的本色吧,其实,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经历都已足够个性。 (劳动报 作者 王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