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个大概念,大命题,大文章。节令里有春季,自然界有春色,人世间有春意,青少年有春心。一切有舞文弄墨欲望的才子,大约也是在春天里最容易驰骋才思,写出颇多的咏春文字,挥洒出多彩的青春诗篇。
不过细想一下,比起现代文人来,中国古代文人写出的咏春文字尤其数量大,质量高,情采和文采都更为生动。追溯原因,说来说去是源于那时的中国文明属于农业文明。人们与第一“人文景观”即农业景观,贴得更近,偎得更亲。即使文人写诗作文所讴歌的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意春心,也大都植根于对春种春播、春耘春溉的情肠。也就是说,最动情的是物质运作和物质收获。不论是诗人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草作泥墙茅作屋,门前一树成缨花”,说到根儿上都是对农业风情的玩赏。假如没有土地和农作物,什么样的文采都会沦为枯槁。
即使是春节,古代中国人之所以看得那样重,将许多希望和愉悦都倾注于它,说开来无非是对农业行为的关切。春节在农历中称之为“年”,再早时此字与“稔”同义,即春种秋收的一个周期。为了过去一年的收获,需要庆贺;为了新一年的希望,也要祝福。
古代的农业文明,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落后的,有许多理念应当被俯视、被淘汰。但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否定历史,应该从历史中反刍有价值的文明营养,使其内涵(哪怕是很有限)的优质传统发扬光大。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忙于一味远征,忽略了对传统家园的营建和修缮。希望不要彻底丢失历史上许多具有永恒性的美好。为此,我呼吁尊重这样四种确实值得尊重的文化:一,人与自然互养互济的和谐文化;二,爱护自然生态的山水文化、草木文化;三,在水泥之林、沥青之海中时时做些回顾的田园文化;四,在人性发育日益挺拔、日益肥硕时不要拒绝返朴还纯的简明文化。总之,从物质和精神游进各种丰富而多彩的绚丽烟霭时,不要忘记对清澈空气和洁净溪流的吮吸和洗涤。
春节是喜庆的日子,春天是美好的季节。
怀古是不必的。在现代生活中,理应越来越提倡“新文化”、“新趣味”、“新风尚”,使一切都显示出现代文明的色彩。但在赞美新的同时,也应尊重从古而来的“民气”,即“民间气息”。用朴实而美好的“民间气息”浸润社会,营养社会,将使我们的一切生活空间变得更甜美,更有色泽 毛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