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3月6日消息:从今年起,频受旱灾影响的吉林省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目标是到2005年,全省干旱、半干旱区和雨养农业区的旱田全部推广应用旱作农业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水田井灌和自流灌节水栽培技术覆盖面达到600万亩。
吉林省是商品粮大省,同时又是缺水的省份,旱灾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五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大范围春旱发生频率为50%,西部地区的春旱发生频率高达90%以上。特别是近10年,全省每年都有80万亩左右的水田因缺水出现“插不上秧”、“插秧期延后”或“插后干”等现象。去年受春夏季旱灾影响,全省粮食总产163.8亿公斤,比上年下降了近三成。
为使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22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从今年起,吉林省将逐步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在中西部地区16个产粮县、市建立起以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土壤耕作技术为主体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水稻节水栽培和旱作技术,部分缺水严重的地块将改种小麦和大豆。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吉林省已制定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两项旱作农业和水田节水的创新技术--“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和“水田免耕轻耙节水”技术模式将在全省推广应用。 (作者 赵宝锟 编辑 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