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29日消息:“珠峰环境2001”野外科学考察队一行11人5月28日上午从北京出发,并于当天下午3点半顺利抵达拉萨,拉开了为期20天的科考序幕。
据项目发起人之一、中科院大气所邹捍教授介绍,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远离人类活动。通过监测该地区的大气环境变化,可以获得全球重大环境事件的信息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例如,1992年,中国科学家曾经在该地区观测到科威特石油大火对珠峰环境的污染。
随着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开始,喜马拉雅地区城市人口、能源消耗、工业化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将迅速增加。这将无疑带来在世界上任何地区都难以出现的大幅度环境变化。因此,监测数据可以为研究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为解决西部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合理建议。
另外,在这一地区观测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地区臭氧亏损的过程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预报和减弱珠峰和西藏地区臭氧亏损奠定科学基础。
从70年代起,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开始对珠峰和西藏地区进行系统的天气和大气环境学研究,多次在珠峰地区组织综合大气观测实验。1999年,经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叶笃正院士和著名山地气象专家高登义教授建议,大气所建立了“珠峰及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监测研究”项目,对珠峰及喜马拉雅地区进行为期十年的环境监测研究。
2000年5月25日至6月10日,由中科院大气所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共同组织,21位科学家和野外协作人员共同执行了该项目的第一次野外观测“珠峰环境2000”。
参照2000年的科考成果,2001年珠峰环境监测由中科院大气所与北京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合作。此次科考的观测和研究增加了很多内容,包括在珠峰地区无人类污染区域采集大气样品;增加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臭氧亏损的前提物质的观测;在绒布河各河段采集河水样品;建立无人值守自动地面气象梯度观测系统等。 选稿:黄杨 来源:人民网 作者:任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