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7月22日消息:无父母、无亲人探视和无信件邮包等“三无”的未成年犯是劳教所教育改造的难点。针对这一难题,黑龙江省少年犯管教所探索创造出了一种以亲情为纽带、以模拟家庭为载体的教育矫正模式━━“爱心家庭”,使这些失去家庭温暖的未成年犯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补偿,极大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爱心家庭”创建活动始于1995年。在所领导的号召带领下,全所干警都确定了自己的帮教对象。几年来,他们以“家庭”的形式教育感化了一批又一批的“三无”未成年犯。许多干警的工作、家务繁忙,经济状况也并不好,有的干警家属还下了岗,但他们都几年如一日,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这个家外之“家”,来对待这些失足而又迫切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孩子们。他们提出了“少抽一盒烟,少买一件衣,多为‘三无’孩子献爱心”的口号。一监区的一位干警,自己的亲生儿子患了白血病。他为此已身心疲惫,负债累累,可他仍然主动认领了本监区犯人王某作为自己的帮助对象,最大努力地尽一个父亲的责任,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照顾他。当王某知道内情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多次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这位干警“父亲”的恩情。
“爱心家庭”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有的主动要求结对,有的积极解囊相助,有的送来物品或以其他方式参与这一爱心救助行动。由30多名法官与48名“三无”未成年犯组成的“法外情”一帮一模拟家庭,为未成年犯赠送了7台微机和大量图书,并且自筹资金,安装了一台热线电话。
“爱心家庭”取得了明显的改造转化效果。全所“爱心家庭”中的239名未成年犯,已有106人被依法减刑假释。他们中至今无一人重新犯罪,转化率达100%。 选稿:夏杰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雷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