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23日报道:街头的书摊上,公开兜售的“隐私”特别多,什么“公开的隐私”、“单人女人的隐私”、“贞操隐私”、“女大学生宿舍里的隐私”……这么多“隐私”走上街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隐私”,词典里解释为“不能公开的秘密”,照此理解,既然不能公开,当然更不能印成白纸黑字满大街兜售了。隐私过去是耻于见人的,大闺女小媳妇,人前若提及“隐”或“私”,无不脸红耳热,避之不及。可世界变化太快,一不留神,如今“隐私”不但能公开,竟也风风光光,当成商品招摇贩卖了。
人皆有隐私,亦享有隐私权。名人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其隐私是大家好奇的目标,自然很具有商业价值,这就是名人效应。名人的隐私既有日常生活琐屑,体重身高三围口味嗜好,也有丑闻绯闻艳事甚至传闻,细到名人昨天与谁约会与谁有矛盾,与谁有暧昧关系。有的名人为使“星”光更加灿烂,则借炒“隐私”扬名,所以,故意亮“隐”露“私”,且无“隐”造“隐”,无“私”创“私”,专吊一些小报记者和追星族胃口。许多演艺明星终日在绯闻里打滚,传媒更乐意做“皮条客”,挑逗并满足畸形人群的偷窥、意淫欲望;原本没有绯闻的艺人,在娱乐圈的染缸效应和传媒娱乐版的教唆、恶意炒作之下,竟也不自觉地失去了清白之身。香港明星早就懂得出卖隐私以博取名利,叶子楣主动告诉别人,自己因胸部太突出而屡遭侵犯的“不幸”遭遇就是一个例子。内地影视明星也不甘寂寞,一旦得知隐私可以兑钱,他们思想解放的程度连港台明星都望尘莫及。一时间,各种“波”涛“胸”涌的写真集,充斥书摊。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商业社会里,隐私也“平民化”了,为了卖钱而把那点男女之事和盘托出。不久前,成都市某高校贴出了一张独特的启事:“你想了解大学女生的生活、心态和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吗﹖大四女生有日记优价出售,与你共享。欲购从速……”原本是记录有自己所思所想,难忘事物,将来当做一种回忆展示个人隐私的日记,却被当做一种“商品”公然叫卖,隐私有了不同凡响的“价值”。受名人隐私走俏书市的影响,一些写手也不甘落后,干脆编造些离奇的“隐私”,一半是自己的想像,一半是道边的耳闻,东拼西凑,弄成个书的样子,居然销路同样看好。
私的东西公开兜售,也就无所谓隐私。而建立在贩卖隐私基础上的暴利,是永远也洗不干净的,不仅弄脏了自己的声誉,也污染了那些涉世未深的读者的心灵,这是令人不能容忍的,有关部门也该管一管了。 选稿:吴麒敏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