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1日消息:2000年基本实现达标目标的淮河,今天干流水质由于污水团下泄而再度超标,出现污染险情。100家原已达标的重点污染源企业,被迫紧急实行限产限排或停产措施,以防止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淮河水污染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淮河之水彻底变清需要综合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各主要支流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污染,水质急剧恶化。淮河的16条主要支流,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超过国家5类地表水的标准,丧失了任何利用价值,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1994年,原国务院环委会提出要让淮河水在20世纪内变清。从此淮河流域被列入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并关停淮河流域一大批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十五小”企业。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的“零点行动”。此后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偷开偷排时有发生,各级环保部门采取现场检查、突击抽查、暗查等多种方式,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有效地控制了工业企业污染的“反弹”。
可以说,作为我国第一个按流域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河流,淮河治污取得了很大成绩,流域内超标排污企业通过治理或关停并转,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表明,2000年淮河干流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基本符合3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大部分断面COD浓度符合4类水质要求。
但这只是按规划实现了阶段目标,还是一个低标准的达标。目前淮河达标的主要指标是COD,而氨氮等已成为除COD外严重影响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
一方面,在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实现达标,工业污染负荷减少的同时,生活污水的比重却在加大,污染负荷已经超过工业污水。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内应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目前已经建成11座,在建28座,未动工13座,进展缓慢,直接影响了淮河水质变清。
另一方面,由于淮河流域人口、耕地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流域内农村农药、化肥的污染相对较重,成为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源。
由于淮河是高度人工控制的流域,流量的大小已直接影响水质的好坏。近些年来的夏季,淮河流域几次持续干旱,各闸坝都关闭,淮河处于断流状态,增大了河流的污径比,使水体自净能力极度下降,部分闸上水质呈恶化的趋势。
这次险情的出现,正是由于一段时间内干旱,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上游蓄积的水体污染而引发的。面对淮河治污新的形势,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还很艰巨。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污染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应重点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尽早形成污水处理能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应尽早提到日程,加大农村环境警示教育,提高环境意识。而进一步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注意生态用水,在兼顾生产生活用水、防洪抗旱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河道合理水量和流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淮河水污染治理只有采取综合治理,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选稿:祁贺 来源:新华网 作者:沈路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