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5日消息:暑假已过去大半,走进大学校园却发现学生宿舍里“十室九不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复旦大学学生宿舍,访问了20余名在校学生,采访显示,他们中大多数选择了暑期打工。
与以往大学生打工主要为挣钱不同的是,现在的大学生目的更趋多样化:有的是想通过打工增加社会经验,有的是想找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有的是想以打工为跳板以便今后自己创业……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大多碰了壁。
干活还愿倒贴钱
中文系的阿凯,如今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得力干将”。他说,在公司里,见到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来应聘,这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权益,面试时从没提及过报酬问题,只要给他们打工机会,他们就很高兴了,甚至有些学生愿意倒贴给公司钱,只要让他在这里做事。据这些学生说,他们主要是想得到一些工作经验,将来找工作可能会更好找。
记者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目前对于大学生打工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其劳动权益。
打工就有创业机会?
在复旦校园里,有这么一部分同学,他们更希望的是拥有自己的公司,于是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创业的机会。
外文系的小李今年读大三,进入大学以来,他已经在十余家公司打过工。由于优异的表现,小李得到了很多老板的赏识,有几个老板提出要和他签约,都被他拒绝了。他的目的是创办自己的公司。然而,他在资金、人事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再加上不熟悉投资市场,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合作者,许多计划都是不了了之。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好几个心中“好点子”不少的同学,但是,尽管这些点子都很不错,他们却鲜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即使遇到合适的投资人,也很难说服对方。
“野”广告靠不住
据了解,大学生打工信息主要来源于上网、到学校家教中介部和学校海报栏的“野”广告。他们认为,除了学校家教中介部比较可靠外,另外两个途径得来的消息都不大靠得住。
中文系的小丰看了海报栏的一个“野”广告,工作报酬很优厚,就去应聘,交了70元报名费后,被通知三天后上班,三天后他又去到老地方,却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有鉴于此,大多数同学选择了风险比较小的家教工作。 编辑:彭金凤 来源:青年报 作者:张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