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28日消息: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水稻的超高产研究,到目前为止,在超级稻的选育和栽培上已取得很大进展。据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杨仁崔今天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领域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近50年来,我国水稻经历矮杆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三个阶段,水稻产量相应大幅度增加。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人增地减,全球粮食前景严峻。根据专家调研,20年后全球粮食仍存在巨大缺口,唯一出路在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产量,所以一些以稻米为主食的亚洲国家在继矮化育种之后,先后启动水稻高产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李义珍和杨惠杰博士介绍,日本首先于1981年制定了“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定”计划,韩国也在1990年初制定“超级稻”育种计划。我国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1996年,中国超级稻攻关项目在江泽民总书记的直接支持下启动,列入国家“863”攻关项目和农业部“新世纪农业曙光计划”,同时又获两届总理基金直接拨款支持。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水稻研究员丁绍楷主持,按照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协作攻关。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超级稻试验是从1998年开始的,次年专家在这个县的示范田里栽种杂交稻培矮64S/E32,面积6.06亩,袁隆平院士等专家亲临现场指导,结果平均亩产达到1066.6公斤,其中有1.08亩单产达到1138.1公斤。2001年由云南省与福建农科院和福建农业大学共同培育栽种的新型超级稻e特优86达到亩产1176.0公斤,三系稻特优175达到亩产1185.5公斤,打破了世界纪录。
超级杂交稻表现出的稳定及诱人的亩产量,显示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 选稿:曾洁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