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7日消息:在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下,第六次粤港联席会议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从粤港合作的思路、机制,到兴建港珠澳大桥,以及旅游业、高科技合作、传染病疫情通报等,双方形成了共识并商定了落实办法。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这次会议是港粤合作的一个里程碑,粤港合作自此将踏入一个崭新的里程。
评论文章指出,粤港两地应该共同建设大珠江三角经济发展区,妥善分配各自角色,首先是基础建设不再重叠,以免浪费资源,并充分善用香港法制,金融制度及国际形象,再配合珠三角这个后勤基地。两地应互补才能把各自优势充分地发挥,吸引外资到港,达到互惠互利。
文章分析指出,粤港两地早已发展为一个加工贸易出口体系,并从单一贸易加工或来料加工等,提升了合作模式,目前两地互相投资额已由数亿元扩至上百亿港元,香港八成制造业以广东为基地,与此同时,广东省内共有二十一个城市与本港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全省在港设有的企业接近四百家,总资产八十多亿美元,主要为制造业,对外贸易,房地产,金融及运输业。广东省出口香港涉及金额为一百零七亿多美元,自本港进口的则有十一点三亿美元。香港是广东省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截至一九九五年为止,广东省引进九万一千多宗外资投资,涉及五百三十多亿美元外资,百分之七十六以上来自香港,港商在广东开设的三资企业达五万二千多家。
在粤港两地分工上,香港可充当外商进入内地的平台,通过香港向欧美及日本招商,同时香港仍可担当内地企业向外的平台,为外资向珠三角开发投资、采购、组织等环节提供桥梁。
文章最后总结到,两地融合的经济合作模式,需有一磨合期,达到人才,车辆,货品及资金双向流动。而最终可借鉴欧盟运作形式,在投资,人才,就业及资金互相开放,形成大市场,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借助香港在国际上优势,珠三角则要加快培训人才及法律建设,接近两地距离,才能真正做到以内地为基地,建立工业生产基地,不再长期依靠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