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丽宏(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散文家):我写了几十年散文,出版了数十本散文集,涉及的题材很广泛,其中也有一部分谈到历史典故和传说。这些文章大多都谈不上严谨,只是面对历史发一些感慨,对熟悉的人物和事件,也会有一点叙述性的描绘,对不太熟悉散文中的历史真实的事情,只能抒发一点感想,作一点猜测和联想,如此而已,决不敢斩钉截铁地下什么结论。
|
|
 |
|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艺评论家):涉及历史的文学写作都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这似乎用不着多说。但有的作者并不服气,他们自以为有比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思想要表达,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是可以一定程度地牺牲历史甚至捏造历史的,他们忘记了,他们那些重要思想为什么非得和历史绑在一起不可呢?
|
|
 |
|
前不久,金文明先生出版了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书,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该书提出的一些问题,余秋雨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
|
 |
|
|
|
陈光磊(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教授 修辞学专家):用散文艺术谈历史问题作文化思考,这样的作品,被称为历史散文或文化散文。我想,不妨也可以称为文史散文。这种谈历史论文化的散文,旨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问题进行现代的思考,具体的表现就是对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用新的眼光加以追究、反思甚至拷问,以期为今天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社会文化的建设提供启发和借鉴。
|
|
 |
|
赵志伟(华东师大中文系 副教授 语文教育专家):我觉得余秋雨的“咬嚼派于无补文化”判断下得太武断,有失分寸。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咬文嚼字即其一也。你可以写你的大散文,别人也可以搞他的“小标点”。术业有专攻。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没有听说过桐城派作家批评乾嘉学派是没有大文化观的。
|
|
 |
|
究竟谁在曲解历史?究竟谁在损害中华文化?针对余秋雨先生发表在媒体上的“余秋雨谈所谓‘126处差错’”,《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作者金文明先生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
|
 |
|